内观练习的要领
版主: 莊莊、apple奶奶、志工專區、高雄分會、台中分會、愛心會網路志工團
版面規則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最有益的修為是安住,这安住指的是讓意識儘量降低其捕捉,攫取的頻率,讓意識如見雲煙的过去,禅修就可以做到,當然首先要静心,無須到入定的程度,安住不是与萬物疏离,而是体会到与萬物一起流動,像看湖的心情,城春木草深的感概都可以体会安住之一二,有時黃昏夕陽閒坐,神態之安定,或專心工作之後,或坐禅行禅之後,可說是最佳的安住訓練,人能安住是因為隨時覺照,未透过訓練的人,覺得觀照很難,尤其是觀心,,其實,是心猿意馬,散乱不堪而無法看見,但人們隨時都可以覺照,走路輕緩慢,睡覺輕緩躺,吃反静心,說話声细,工作專心都属於覺照,反之吃反粗糙,做事粗心大意,遇事急躁,脾氣急衝動,都会使覺照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正念並非根據某些正确信念來行使的,正念是一種心態,是自己跟自已最真實的部分相處的態度,诚實的对待自已,例當我們因為某事某人而心煩意乱時,会出現亂念,整個看事情的心情乱了套,此時的正念是把自已重新擺正,如去行禅,做呼吸放鬆一下身体,暫時放下乱念,令心静下來,重新看事情,这过程就是正念,仔細体会身體的感覺,吃反,走路做事,能慢條斯理地進食,知道食物的滋味,覺知到就是正念,做事專心注意力集中也一样,所以正念不是指正确的念頭,而是察覺已身,自我導正,如何為正殊難界定,但傾聽身體的声音或願有良知,都可以產生正念,正念的精神領域是專注,當我們静下來覺察身体,我們首先会越過知識的障礙,把知識性的影像,觀念排除,直觀自身在觸,觸到在所緣上,就会產生專注,因此,無論坐禅,行禅,做事,閱讀,都会有同样的專注,这個層次的正念属於善的正念,當行者有很深的禅定境界時,喜悅如何自然湧現,喜極而泣,陣陣清涼感,內心蕩漾狂喜涟漪,輕飄飄的喜悅,身体激動,感恩的喜悅,自由自在感,以及寧靜的狂喜,如果行者陳經有的体驗和領悟,自然会有一些自已說給自已聽的話和心声,那才是正念之道,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用怎麼来觀身受心法?,用智慧,當你渐渐開始修習的時候,例觀呼吸,當行者修習一段時間的時候,發覺念頭会减少,定力会增長会集中,停於定時,止於定時,心根本不動,若得定以後,心能夠動,这不叫念頭,叫智慧,是很清楚的觀照身心呈現的,以智慧來觀身受心法的時候,这個觀智本身有被它所觀的对象,如果觀一個又停掉,不能持續一直觀下去,在禅坐里,刚開始用功的初階者,是最常見,也是正常的現象,所以觀照是非常不容易的,修習'四念處,觀皿念處得力,才知道四聖諦的苦諦究竟是什麼,能夠了解到苦谛的實義,才能夠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證四聖諦,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連續地,不断地,不退轉地觀照明徹,而且就在觀照上面下功夫,需要很漫長的嵗月,就在今生,或生生世世持續了,要看每一個修習者的毅力与勇氣了,如果放棄了或離了道,也是自已的選擇了,故證皿聖谛已具無漏的智慧,出離三界,永断生死,正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佛法所謂的苦,是以心的苦為主,有些人不記仇恨,有些人会把仇恨收藏,苦的產生,多数是精神上的,當然身體有疾病也是感受上的苦,或透过禅坐而在觸感上覺察到,在生活上往往也包括了我們所依住的環境对自已的影響,所以如果不能把自巳看清楚,談怎麼修行呢?怎麼去修呢?自巳說要把煩惱断掉,煩惱在那?為什麼要灭煩惱呢?如果不能覺察到这些運作,这些流轉是苦的話,何必修行,當我們能覺察到苦,苦的流轉,心想要趨向解脱時,才能夠与修行相應,心要有定力和勇氣相匹配,才能夠堅持下去,人的生命是因缘和合的個体,它的存在即是一個流轉的过程,在流轉的过程中,会体会到苦,精神上或肉体上的病苦,所以說人生是苦,苦有時不是從字面上去了解,還要通过實修用功,有些人研究佛法到某個程度時,会感覺不能深入,这是因為他們不能從生活或修行中的体驗,去見証理論里的真實性,一講到苦就覺得世間充滿灰色,很消極,一打坐就避痛,以為打坐是修輕安和舒服,身體是很真實的感受,由其是有疾病,當禅坐里不舒適的感覺生起時,進而会影響到心,意識,讓意識生起嗔心和憂悲苦惱,所以感覺到苦,这种苦是比較表面的,属於感官上的苦,行者只能感受到这個層次,比如打坐腿痛是苦,方法用到的人能夠觀腿痛,而且能夠分折腿痛,所以不一定会感覺到苦,因為痛是觸,根,境,識三者和合就是觸,觸会產生苦,是到了受的作用,受是苦的話,就会產生抗拒,排斥而起嗔心和情緒,而情緒里有憂悲苦惱,嗔恨,仇恨就会從情緒里引發起精神上的苦,就是憂悲苦惱,恐懼和渴爰,因而冇在禅坐里,下車了,心動身体動了,浪費了这次禅修了,因此,修習者有冇用到方法和培養正念很重要了,重点觀呼吸一定要做得到,有量有質,宣隆禅修法如果觀呼吸做得不多,不在禅坐中,離道遠已,要知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在我們追尋佛法的过程中,它在世界初始時就存在,且以真理之姿存在,如果你要學習,請直接學習,我們總是捨近就遠,我們看得太遠,離開了現實,冇在當下看見,以至於錯过了當下的精髓,佛法不需外求,就在你自身當中,它就在那里,你執著的地方,在離我們很近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本質,真我,也就是無我,當行者能了解这本質時,煩惱和問題就不再有,好与壞,痛苦,喜悅,光与暗,自我,他人,都只是空虚的現象,不真實的,虚妄的,明白了这一点,行者那些陳舊的自我觀念就会消失了,心得到真正的自由,禅修是練習放下,而不是想要或獲得,然而在行者能夠放下身心靈之前,必須先明白它們的本質,然後才能真正捨離,沒有我,也沒有任何東西是恆久的,佛法之道,只有當下呈現的,过去的不必想,未來的,不知道,也不停留在原地,只要你每天都有練習,堅持,你会發現法,如是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值得一提的是,捨心的遠敵是興奮,不安和焦慮,而近敵是冷漠,冷漠经常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特别自已有不愉快的經歷,受到傷害或無法控制情緒的人,常常会自我保護,為了不要有負面的情緒,也想避免沮喪,憤怒和嗔恨,自已壓抑所有的情感,結果就变成冷漠,築起这道冷漠的圍牆後,自巳不再感受到慈悲与同情,也不会把感情放進去,过去的事和不快的结果,这种心態使自己把心扉閉上,有時,在觀察全身時,会發現自己有冷漠的問題,如果要以正念觀察全身時,無法覺察心有感覺,这是一种障礙,像水泥牆,或堅硬的東西,像穿上盔甲,在保護自已,不再受傷害,冷漠之所以被稱為近敵,是因為兩者非常相似,也很難分辨',自已可能已經覺得超越了所有興奮,激動和煩擾,这一時才發現自己並未培養人性中良善的一面,捨心是透过內觀生起,而冷漠則是一种自我保護,兩者哉截然不同,由內觀智慧所生起的捨心,不会妨礙慈悲與爰的生起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無論心在希求什麼,都別讓它得逞,在行者的修習中,佛陀教導的法,是不去追逐你的情緒,想想看,生生世世的輪廻,都是貪嗔痴在作怪,愚弄了我們的心,而拖入了貪嗔痴無明的綱,慾望和忿恨之中,这些都不是我們的,當下修習的時候,有看見嗎?覺知到貪嗔痴?,佛陀並不是教導去追随这顆無明的心,是教導用方法去訓練这顆心,如果'心往貪嗔痴的方向走,那麼,就避開它,走另一條路,慈悲和放下,不論誰去追随喜好的和慾望,以及任何其他一切,就代表那個人根本還沒開始修行,只是在坐著而已,如果行者不停下來觀照一下,覺知到它,不嘗試修行,会看見嗎,當我們刚開始想打坐的時候,頭一兩年是痛苦的,來來回回的,不懂得如何覺知的,别因此而畏懼了,我們無數刼以來,巳被污染了,如今要訓練自巳,修正自巳,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果它很困難,那便更值得去做,佛陀也是一样,如果他只担憂他的家庭財富和过去感官上的快樂,那他永遠成不了佛陀,行者應該認真於投入修行當中,勇於實踐它,用正确的方法,用時間一点一滴的積累,定静能安住这顆散乱的心,反觀自照,只要行在道上,法是自然呈現,因和果是成对比的,除非你從未開始,持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當你在用功坐禅時,不要想自巳進步或到達某些境界,如果你不在乎到那,就不会迷失,不会入想,在當下的知即可,心要像浮云,浮云沒有到達的地方,沒有目的,沒有终点,它不会挣扎下一步該怎樣走,坐禅也一样,到那就是那,直到死亡的一刻就知道了,只有付出,不必想,修行不是想出來的,浮云是自然的,要明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加巴当第二天开示 4(听写笔记整理,翻译可能并不是百分百正确)
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他持续不断地进行禅修超过一个月,那时僧团的集结大会即将到来,1000 个阿罗汉会出席这次僧团集结,阿难尊者当时只证了一果,其他人是阿罗汉,所以阿难尊者更加努力,站立时,行走时,坐着时都坚持禅修,夜不倒单地整夜不睡觉禅修。然后他非常疲倦,想休息一下,躺一下。当他往下躺,头还没碰到枕头的这一瞬间,在这样一个姿势,他成为了阿罗汉。所以任何一种姿势,都可以证阿罗汉果位,可以得到道智。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正念于感受,跟随着感受观照如其所是,直到它完全消失。你不知道感受什么时候会消失,你只能正念于感受直到其完全消失。
(关于感受很晚才升起)
我们管这个叫“无我”。感受可以在任何时候升起,这就是我们经常不得不越坐时间越长。我们坐长时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坐很长时间”,而是为了“努力跟随感受”。有时候在铃响后,痛感才开始强烈。感受就像波浪一样,非常疼,再往下减弱,再往上增强,有时会有一个波浪,两个波浪,三个波浪,你都要跟随它。有时我们跟随三个波浪起伏,那么我们得坐俩仨小时,有时我们跟随四五个波浪起伏,这都有可能。有时会突然觉知很疼痛的感受,有时感受就变得非常疼痛,这就是我们无法控制它,这个现象取决于感受它本身,我们不得不坐得长时间以便于跟随感受,跟随得越多越好,正念于感受直到其完全消失。事实上,当你用极大的正念跟随感受,然后当你听到铃响的时候,就放松了,无意识地放松了,而只要你一放松,感受就升起了。
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他持续不断地进行禅修超过一个月,那时僧团的集结大会即将到来,1000 个阿罗汉会出席这次僧团集结,阿难尊者当时只证了一果,其他人是阿罗汉,所以阿难尊者更加努力,站立时,行走时,坐着时都坚持禅修,夜不倒单地整夜不睡觉禅修。然后他非常疲倦,想休息一下,躺一下。当他往下躺,头还没碰到枕头的这一瞬间,在这样一个姿势,他成为了阿罗汉。所以任何一种姿势,都可以证阿罗汉果位,可以得到道智。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正念于感受,跟随着感受观照如其所是,直到它完全消失。你不知道感受什么时候会消失,你只能正念于感受直到其完全消失。
(关于感受很晚才升起)
我们管这个叫“无我”。感受可以在任何时候升起,这就是我们经常不得不越坐时间越长。我们坐长时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坐很长时间”,而是为了“努力跟随感受”。有时候在铃响后,痛感才开始强烈。感受就像波浪一样,非常疼,再往下减弱,再往上增强,有时会有一个波浪,两个波浪,三个波浪,你都要跟随它。有时我们跟随三个波浪起伏,那么我们得坐俩仨小时,有时我们跟随四五个波浪起伏,这都有可能。有时会突然觉知很疼痛的感受,有时感受就变得非常疼痛,这就是我们无法控制它,这个现象取决于感受它本身,我们不得不坐得长时间以便于跟随感受,跟随得越多越好,正念于感受直到其完全消失。事实上,当你用极大的正念跟随感受,然后当你听到铃响的时候,就放松了,无意识地放松了,而只要你一放松,感受就升起了。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修行是很簡單的。
越簡單反而越難,
因為我們想不到它竟然簡單到這種程度。
所以,與其艱苦卓絕地造作出各式的修行
(它們幾乎全是行蘊之中屬於善的造作——
是在無明的驅力之下創造出來的,
認為修行很好就會成為阿羅漢),
還不如及時返觀,
識破暗地裡的演繹與造作的心。
一旦及時的識破暗自造作的心,
一切造作便會自行滅去。
一旦所有的造作滅去,
「我」的感覺便無法存留;
蘊或名色,將在眼前演示「五蘊皆空」。
因為「我」的感覺純粹源自於思維和造作,
所以一旦看到——心是心、蘊是蘊,
心不再抓取蘊,便沒有了承接心苦的載體,
心苦便無法存在。此即是當下心苦的終結!
而五蘊離散的那一天,則將是徹底的滅苦。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唯一路》
https://www.dhamma.com/weiyilu1tangake/
越簡單反而越難,
因為我們想不到它竟然簡單到這種程度。
所以,與其艱苦卓絕地造作出各式的修行
(它們幾乎全是行蘊之中屬於善的造作——
是在無明的驅力之下創造出來的,
認為修行很好就會成為阿羅漢),
還不如及時返觀,
識破暗地裡的演繹與造作的心。
一旦及時的識破暗自造作的心,
一切造作便會自行滅去。
一旦所有的造作滅去,
「我」的感覺便無法存留;
蘊或名色,將在眼前演示「五蘊皆空」。
因為「我」的感覺純粹源自於思維和造作,
所以一旦看到——心是心、蘊是蘊,
心不再抓取蘊,便沒有了承接心苦的載體,
心苦便無法存在。此即是當下心苦的終結!
而五蘊離散的那一天,則將是徹底的滅苦。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唯一路》
https://www.dhamma.com/weiyilu1tangake/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平静來自心的平衡和强大,習禅是平静心令心去尋找正確的平衡,如果行者不夠用心,便達不到平衡,而且会失去平衡点,去尋找正確的平衡,行者才能走在中道上,假使你太过於强廹心,它就会过了頭,心很緊,如果你不夠用心,它便会放逸,散乱不安,便会達不到平静而失去平衡,世間人,通常心不是静止的,而是散乱不堪,变得很快,像变色龍,身口意不合一^,怎麼都想做。怎麼都想要,但力不從心,缺乏力量,使心有力量和讓身体有力量是不一样的,要使身體有力量,做運動就可以,可是心要有力量,你必'須培養正念,定力,你可否每天都有片刻平静呢?或從來不知平静為何物,行者要建立定力令心有力量,便要每天培養正念和定力,做过有正念的覺知者,觀呼吸做為我們的禅修对象,即所缘境,使正念和自我覺醒能夠輕易生起,不久,心就会变得平静,安住,呼吸也会穩,定,準而变得細密,覺知力增强,心有力量,強大,在那里,心的活動和平静是在一起的,那兒会有尋,尋是將心带到思維觀的主題上的行為,如果沒有很強的正念,就不会有很强的尋,接著伺環繞在那個主題周圍的思維,会緊接而来,種種微弱境界会一而再地生起,可是,行者的自我覺醒是件很重要的事,不論身心五蕴呈現怎麼,行者都必須不断地覺知它,當進入更深層時,仍要覺知我們禅修的狀態,覺知心是否穩固地被建立起來,因此,專注和覺知即慧,兩者便都現前,只要堅持的練習,經歷是一個过程,由粗变細密,尋伺也会很自然顯現,行者不用去找,法自然呈現,平静安住,持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居士:
在心黏著痛苦的時候,我發覺自己很軟弱,
想堅強起來、中立地觀,
可是心無論怎樣都沒辦法中立,
偶爾覺性生起一下,然後心又黏進痛苦里去了。
阿姜巴山:
我們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去戰鬥的。
一顆真正堅強的心是這樣的:
心被情緒染污了,去知道當下這一刻心被情緒染污了,
大膽地去接受「當下就是這樣」的事實,
以中立的心去接受。
傷心知道傷心,願意接受傷心,
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堅強的人。
非常傷心,可是卻假裝無比堅強,
這樣的人是非常脆弱的。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uddhakulsomsiri)
TopOnlineOnline
在心黏著痛苦的時候,我發覺自己很軟弱,
想堅強起來、中立地觀,
可是心無論怎樣都沒辦法中立,
偶爾覺性生起一下,然後心又黏進痛苦里去了。
阿姜巴山:
我們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去戰鬥的。
一顆真正堅強的心是這樣的:
心被情緒染污了,去知道當下這一刻心被情緒染污了,
大膽地去接受「當下就是這樣」的事實,
以中立的心去接受。
傷心知道傷心,願意接受傷心,
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堅強的人。
非常傷心,可是卻假裝無比堅強,
這樣的人是非常脆弱的。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uddhakulsomsiri)
TopOnlineOnline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不要相信你的念頭
不管你住在哪裡,
不管你去哪裡,
你這個心就在那裡。
如果你對它根本不能有一點掌控,
那麼你是和一個極其危險的東西在一起,
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會對它發生。
體內稍微有點化學失調,
心就極度憂鬱起來。
它似乎不能把自己從那個憂鬱裡拉出來。
或者,它開始出現幻覺。
心有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事,
大腦有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事。
如果你有足夠的念,
把自己拉出你的思維世界,
你就安全了。
如果你有足夠的念,
把自己拉出心作的任何事,
你就安全了。
我們講心對事物的執取,
心對事物的緊抓,
不過,並不是它有手去抓。
當它「執取」某事時,
只是說它在不停地想那件事,
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想。
放開那個執取,
意思只是,
你讓它停下來 。
你能夠做到讓它停下來的唯一辦法,
就是出離其外,
把它單看成內心的一個事件。
每一次一個思想出現,
這就是你的機會:
你是要跟隨它,
還是從它那裡退後一步?
那些思想也許是瘋狂的,
也許是你不該去想的,
不過,只要你能夠從它們那裡退後一步,
你就處在了一個良好的位置。
你現在退到的這個地方,
也許不如你希望的那麼徹底牢固,
但是它帶引你的方向是正確的。
如果你沒有這個地方,
根本就沒有安全可言。
根本沒有保護,
沒有大局角度。
沒有這個角度,
就沒有智慧,沒有洞見。
沒有洞見,
你就徹底沉浸在痴迷之中。
內心裡的事件,
並非都是先決的。
在每一個當下,
作出新決定、
做出新選擇的機會,
總是存在的,
但我們多數人放棄了那個自由,
只是一次又一次地
沿著同樣的舊模式在飄流。
我們需要學著認出自己可以退後一步,
看一看大局,
把自己從思維世界中拉出來的那種能力。
在修練過程中,
不管你退出的那一步,
時間似乎是多麼短暫,
每次你那麼做,
就是在強化內心的善巧習性,
那個習性,
實際上就是你的聖道。
~坦尼沙羅尊者(Thanissaro Bhikkhu)
不管你住在哪裡,
不管你去哪裡,
你這個心就在那裡。
如果你對它根本不能有一點掌控,
那麼你是和一個極其危險的東西在一起,
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會對它發生。
體內稍微有點化學失調,
心就極度憂鬱起來。
它似乎不能把自己從那個憂鬱裡拉出來。
或者,它開始出現幻覺。
心有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事,
大腦有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事。
如果你有足夠的念,
把自己拉出你的思維世界,
你就安全了。
如果你有足夠的念,
把自己拉出心作的任何事,
你就安全了。
我們講心對事物的執取,
心對事物的緊抓,
不過,並不是它有手去抓。
當它「執取」某事時,
只是說它在不停地想那件事,
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想。
放開那個執取,
意思只是,
你讓它停下來 。
你能夠做到讓它停下來的唯一辦法,
就是出離其外,
把它單看成內心的一個事件。
每一次一個思想出現,
這就是你的機會:
你是要跟隨它,
還是從它那裡退後一步?
那些思想也許是瘋狂的,
也許是你不該去想的,
不過,只要你能夠從它們那裡退後一步,
你就處在了一個良好的位置。
你現在退到的這個地方,
也許不如你希望的那麼徹底牢固,
但是它帶引你的方向是正確的。
如果你沒有這個地方,
根本就沒有安全可言。
根本沒有保護,
沒有大局角度。
沒有這個角度,
就沒有智慧,沒有洞見。
沒有洞見,
你就徹底沉浸在痴迷之中。
內心裡的事件,
並非都是先決的。
在每一個當下,
作出新決定、
做出新選擇的機會,
總是存在的,
但我們多數人放棄了那個自由,
只是一次又一次地
沿著同樣的舊模式在飄流。
我們需要學著認出自己可以退後一步,
看一看大局,
把自己從思維世界中拉出來的那種能力。
在修練過程中,
不管你退出的那一步,
時間似乎是多麼短暫,
每次你那麼做,
就是在強化內心的善巧習性,
那個習性,
實際上就是你的聖道。
~坦尼沙羅尊者(Thanissaro Bhikkhu)
Re: 内观练习的要领
居士:
我平時的心一直很昏沈,
這幾天聽法的時候也很昏沈。
自己想好,但是好不起來。
我平時也可以覺察到這個,
但還是很難接受。
阿姜巴山:
聽法的時候,
有時候覺得昏昏沈沈、迷迷糊糊,
沒有關係,只需要如其本來面目地知道。
心有痴,知道心有痴;
痴減少了,知道痴減少了;
心無痴,知道心無痴。
重點不在於心有痴還是無痴,
重點在於心是否保持中立。
心如果能保持中立,
所有的境界就都是平等的。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uddhakulsomsiri)
摘錄自「你要學外殼,還是學實質」
全文下載(繁體):https://my.pcloud.com/publink/show?code=XZlVsxkZf4SEJYvFpgmrIPX30jiPJudrPqy7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bmjERChwdp2JwKVfZwT1CA
我平時的心一直很昏沈,
這幾天聽法的時候也很昏沈。
自己想好,但是好不起來。
我平時也可以覺察到這個,
但還是很難接受。
阿姜巴山:
聽法的時候,
有時候覺得昏昏沈沈、迷迷糊糊,
沒有關係,只需要如其本來面目地知道。
心有痴,知道心有痴;
痴減少了,知道痴減少了;
心無痴,知道心無痴。
重點不在於心有痴還是無痴,
重點在於心是否保持中立。
心如果能保持中立,
所有的境界就都是平等的。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uddhakulsomsiri)
摘錄自「你要學外殼,還是學實質」
全文下載(繁體):https://my.pcloud.com/publink/show?code=XZlVsxkZf4SEJYvFpgmrIPX30jiPJudrPqy7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bmjERChwdp2JwKVfZwT1CA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