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le:
恭喜你!看到自己的力量了。
我不孤單了--心中滿滿的愛
版主: 莊莊、apple奶奶、志工專區、高雄分會、台中分會、愛心會網路志工團
版面規則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新竹確定不能去了~
現在努力彰化中~
心中有說不出的感覺~
但是似乎喜悅不多~
回彰化千頭萬緒~
還是焦慮ing~~
現在努力彰化中~
心中有說不出的感覺~
但是似乎喜悅不多~
回彰化千頭萬緒~
還是焦慮ing~~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前面的人給你的意見已經非常好了
我才疏學淺 對妳的問題說不出個什麼來
只能說 加油 相信妳自己.
我才疏學淺 對妳的問題說不出個什麼來
只能說 加油 相信妳自己.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我跟土豆兩人最近為了兩人商調的事情~
已經忙到快焦頭爛額了~
盡人事聽天命~
已經忙到快焦頭爛額了~
盡人事聽天命~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米雪兒:
辛苦了
分享一句,林肯的名言[他那個時期,南北戰爭處於劣勢]
"人所能做的,有時是很有限,我己經盡力了,其他就交給上蒼吧'
不要一下給自己太多的壓力
適時放鬆
要對自己好點哦
辛苦了
分享一句,林肯的名言[他那個時期,南北戰爭處於劣勢]
"人所能做的,有時是很有限,我己經盡力了,其他就交給上蒼吧'
不要一下給自己太多的壓力
適時放鬆
要對自己好點哦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請問各位這邊有住在彰化的夥伴們ㄇ?
大家可以認識互相加油打氣ㄇ?
謝謝各位~
大家可以認識互相加油打氣ㄇ?
謝謝各位~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michellehsieh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http://www.books.com.tw/magazine/item/ylmag/ylmag0501_3.htm
選擇多≠好
撰文/史瓦茲(Barry Schwartz)翻譯/姚若潔
當社會變得更富裕、更自由,消費選擇多樣化、人權更受尊重,但人們卻沒有比較快樂。這是什麼道理?
比起過去,我們今日的生活在各方面都享有更多選擇。某種程度上,有所選擇能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試想,如果有幾樣選擇是件好事,那麼有更多選擇就應該更好;在乎擁有各種選擇的人,會從中獲得好處,而不在乎的人可能永遠都沒法嚐到他們從未吃過的其他273種早餐穀片。這樣的推論不是很合理嗎?然而,最近的研究強烈顯示,在心理學上,這種設想是錯誤的。雖然有所選擇當然比毫無選擇要好,但選擇多,不見得永遠優於選擇少。
這項研究成果與大尺度社會趨勢吻合。包括美國霍普學院的麥爾斯(David G. Meyers)與耶魯大學的連恩(Robert E. Lane)在內,許多社會科學家評估人們的幸福程度,結果顯示:在美國以及多數富裕社會,選擇與富裕的增加,伴隨的卻是幸福的減少。過去30年來,隨著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倍增,自認為「非常快樂」的人口比率卻減少了5%,相當於1400萬人。被診斷為抑鬱症的人數也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候要多。當然,沒有人相信,單一原因就能解釋幸福程度的下降,但有多項研究指出,選擇的遽增在這裡扮演了重要角色。
看樣子,當社會變得更富裕、人們變得更自由時,卻同時變得較不快樂。在個人自主、選擇與主控權這麼高的時代,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種苦難?
最近,我與幾位同事進行研究,對於為什麼當選擇變多時,人們反而變得不快樂提供了看法。首先,我們區分出「極大化者」(maximizer,總是盡可能達成最佳的選擇)與「滿足化者」(satisficer,無論更好的選擇是否可能存在,只要「夠好」就好了)。「滿足化者」這個詞引用自諾貝爾獎得主、卡內基美倫大學的心理與經濟學家西蒙(Herbert A. Simon)。
我們製作了一連串的敘述,做為「極大化尺標」,來診斷人們力求最佳選擇的傾向。我們讓數千人用這些敘述,為自己打分數,例如對於「我從不滿意次佳的選擇」,依「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程度,給自己打1~7分。我們也評估他們對自己下的決定的滿足感。
我們並未界定一個決斷的標準,來區分極大化者與滿足化者。但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平均分數高於中間值4者是極大化者,低於4為滿足化者。分數最高的那些人,也就是最強的極大化者,無論在決定購買之前或之後,都會比分數最低的人做更多的產品比較,也會花比較長的時間才決定要買什麼。而滿足化者在找到了一個符合他們標準的東西之後,就不再尋找。然而極大化者會盡最大的努力閱讀商品標籤、查購物雜誌、嘗試新產品,他們也花較多時間比較自己與他人的購買成果。
當然,沒有人能夠一一查看所有的產品,但極大化者會為了這個理想而奮鬥,也因此當可供選擇的數量提高時,要下決定就變得越來越困難。更糟的是,做了一個選擇之後,他們還會為那些沒時間調查的選項感到煩惱。結局是,比起滿足化者,他們的確更有機會做出客觀上較好的選擇,但獲得的滿足感卻較少。當現實逼迫極大化者妥協、結束搜尋,並做決定時,他們又開始憂慮可能會出現比現在更好的選擇。
我們也發現,最強的極大化者也是對自己的成果最不滿意的人。當他們拿自己與別人比較,自己的成果較佳時,只獲得一點點的快樂,自己的決定較差時,卻極度的不滿。他們較容易在買了東西之後感到後悔,而如果他們的戰利品讓自己失望,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過來。他們也比滿足化者容易陷入沉思。
選擇越多,失落感越深
所以,這是否表示,極大化者一般而言比滿足化者不快樂?我們的測試方法,是讓人們填寫數種可信的幸福指標問卷。如同我們所預期,「極大化分數」高的人,對生活較不滿意、較不快樂、較不樂觀,也比分數低者更憂鬱。事實上,那些極大化分數最高的人,其抑鬱症的評分就位於患病的邊緣。
有一些因素可解釋何以選擇多不見得較好,尤其對極大化者來說更是如此。首要因素應該是「機會成本」。各種選擇的好壞,都不能脫離其他選擇而獨立衡量。下一個決定的「成本」之一,就是喪失其他選擇所提供的機會。所以選擇到美國麻州鱈角海灘度假的機會成本,可能是犧牲加州納帕谷一家很棒的餐廳。如果我們假定,機會成本降低了最佳首選的整體滿意度,那麼越多的選擇存在,我們的失落感就會越深,對於最終決定也就不會那麼滿意。
美國弗羅里達大學的布藍納(Lyle Brenner)與他的合作夥伴,讓我們看到機會成本的影響力。他們讓受試者對訂閱雜誌或從舊金山飛到某景點的機票進行估價。有人被要求對單一雜誌或單一行程估價;其他人則須一起比較與其他三種商品一同出現的同種雜誌或行程。當某種商品被視為一群商品之一時,被評估的價值總是比被單獨估價時低。
為何會如此?當你要估價時,比方說《新聞週刊》(Newsweek)好了,旁邊同時也有《時人》(People)、《新共和》(New Republice)與《我們》(Us),你會開始比較這些雜誌。也許你會想:比起《時人》,《新聞週刊》資訊較多,但娛樂性較低。每次比較,《新聞週刊》獲勝時會贏得一些分數,但輸掉的項目則會扣分,也就是機會成本。透過與其他雜誌的比較,每一本雜誌都會得分也會被扣分。不過,藉由諾貝爾得主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卡恩曼(Daniel Kahneman)與史丹佛大學的特佛司基(Amos Tversky)的研究,我們知道失去(在這個例子中為機會成本)帶來的心理衝擊,比得到更大。「失去」讓我們傷痛的程度,比「得到」讓我們高興的程度要高。
有時候,機會成本產生的利益衝突可能足以讓人癱瘓。舉例來說,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填完一些問卷可以得到1.5美元。當他們填完問卷,給他們的不是1.5美元,而是一枝精美的金屬筆,而且他們被告知這枝筆市價為2美元。75%的人會選擇要這枝筆。在第二種狀況,受試者可以選擇1.5美元,或在前述的金屬筆與一對較便宜的氈頭筆(合起來也約等於2美元)之間做選擇。現在,選擇筆的人(無論哪種筆)不到50%。
機會成本的問題,極大化者會比滿足化者嚴重。後者的「夠好就好」哲學可以撐過機會成本的考量。再者,比起極大化者的「最好」標準,「夠好」標準減少了搜尋與查看不同選項的功夫。要考慮的選擇較少,就沒那麼多機會成本要扣除。
後悔,加重了成本
如同機會溜走會令人感到懊悔,人們也可能對已做下的決定感到遺憾。我與同事設計了一個尺標來測量後悔的傾向,我們發現容易感到遺憾的人,相對來說也比較不快樂,對生命較不滿意、較不樂觀,也較沮喪。不出所料的是,我們同時發現高度易感遺憾的人,有成為極大化者的傾向。的確,我們認為,擔心將來會後悔,正是一個人變成極大化者的主要原因。要確保未來不會遺憾,唯一的辦法就是盡可能做最好的決定。不幸的是,選擇越多,你要承擔的機會成本就越高,也就越可能感到遺憾。
遺憾也許是我們討厭失去的理由之一。你是否曾經買了一雙很貴的鞋子,卻發現它難穿到讓你走不了10分鐘的路?你會把它們丟掉,還是收到鞋櫃深處?你很可能很難將它丟棄。買這雙鞋子時,你就已花費了實際的「沉沒成本」,你會把東西留著,期望有一天你花的錢會變得值得。把鞋子送人或丟棄,會迫使你承認錯誤—這次的購買是一次損失。
有一個經典範例可證明沉沒成本的力量。人們購買當地劇院的季票時,有的人買到原價票,有人買折扣票。然後,研究者持續追蹤購票者在當季上劇院的次數有多少。結果,買原價票的人比買折價票的人更常出現在劇院。研究者說,這道理在於:買原價票的人如果不用票,感到遺憾的程度會比較高,因為放著這些比較貴的票不用,會是比較大的損失。
有一些研究顯示,影響遺憾的其中兩個因素,一是當事人自認對事情的結果要負多大責任,二是更好的替代方案有多容易想到。而選擇的增加顯然加劇了這兩種包袱。當你毫無選擇時,又能怎麼辦呢?你會覺得失望,或是感到遺憾?不會。如果沒有選擇,你只好盡力做你能做的。但有許多選擇時,很可能有一個最好的選擇就在某處,你覺得自己應該有能力把它找出來。
適應,讓愉悅麻木
還有一種叫做「適應」的現象,在我們面對太多選擇時,也會引發一些問題。簡單的說,我們會對事物產生習慣,所以生命中很少會有事物像我們所預期的一樣好。經過多次的掙扎之後,也許你終於決定買一部凌志(Lexus)汽車,然後試著把其他也吸引你注意的車款全都拋諸腦後。但是,一旦你開始駕駛新車,「適應」便會開始發生,你會感到好像沒那麼滿意了。這是種雙重打擊—為你沒有選擇的感到遺憾,且為你選擇的感到失望,即使你當時的選擇其實並不差。
由於適應的存在,正向經驗所引發的熱情並沒有產生幫助。哈佛大學的吉爾伯特(Daniel T. Gilber)與維吉尼亞大學的威爾森(Timothy D. Wilson)及合作夥伴曾經指出,人們總是錯估了美好經驗令人持續滿意的時間,以及壞經驗讓人不滿的時間。美好感覺隨著時間而減損,總是個不討人喜歡的驚奇。
在一個擁有較多選擇的世界,可能造成的失落感,比選擇少的世界還要多。與每個決定有關的機會成本,以及下決定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我們的「固定成本」,這些成本在一開始就已經被付出了,然後會隨著這個決定的壽命「分期償還」。我們對某一個決定投資得越多,就會期望這份投資帶來更多的滿足。如果一個抉擇帶來長時間大量的滿足,下決定的成本就變得不太明顯。但是,萬一這個決定帶來愉悅的時間很短,成本就顯得很大了。花四個月的時間決定買哪一部音響,如果能讓你享受15年,實在是挺不錯的;但是如果你只興奮了六個月就適應了,可能會覺得自己花那麼大心血,真像個傻瓜。
【本文轉載自2004年5月號「選擇多≠好」】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http://www.books.com.tw/magazine/item/ylmag/ylmag0501_3.htm
選擇多≠好
撰文/史瓦茲(Barry Schwartz)翻譯/姚若潔
當社會變得更富裕、更自由,消費選擇多樣化、人權更受尊重,但人們卻沒有比較快樂。這是什麼道理?
比起過去,我們今日的生活在各方面都享有更多選擇。某種程度上,有所選擇能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試想,如果有幾樣選擇是件好事,那麼有更多選擇就應該更好;在乎擁有各種選擇的人,會從中獲得好處,而不在乎的人可能永遠都沒法嚐到他們從未吃過的其他273種早餐穀片。這樣的推論不是很合理嗎?然而,最近的研究強烈顯示,在心理學上,這種設想是錯誤的。雖然有所選擇當然比毫無選擇要好,但選擇多,不見得永遠優於選擇少。
這項研究成果與大尺度社會趨勢吻合。包括美國霍普學院的麥爾斯(David G. Meyers)與耶魯大學的連恩(Robert E. Lane)在內,許多社會科學家評估人們的幸福程度,結果顯示:在美國以及多數富裕社會,選擇與富裕的增加,伴隨的卻是幸福的減少。過去30年來,隨著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倍增,自認為「非常快樂」的人口比率卻減少了5%,相當於1400萬人。被診斷為抑鬱症的人數也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候要多。當然,沒有人相信,單一原因就能解釋幸福程度的下降,但有多項研究指出,選擇的遽增在這裡扮演了重要角色。
看樣子,當社會變得更富裕、人們變得更自由時,卻同時變得較不快樂。在個人自主、選擇與主控權這麼高的時代,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種苦難?
最近,我與幾位同事進行研究,對於為什麼當選擇變多時,人們反而變得不快樂提供了看法。首先,我們區分出「極大化者」(maximizer,總是盡可能達成最佳的選擇)與「滿足化者」(satisficer,無論更好的選擇是否可能存在,只要「夠好」就好了)。「滿足化者」這個詞引用自諾貝爾獎得主、卡內基美倫大學的心理與經濟學家西蒙(Herbert A. Simon)。
我們製作了一連串的敘述,做為「極大化尺標」,來診斷人們力求最佳選擇的傾向。我們讓數千人用這些敘述,為自己打分數,例如對於「我從不滿意次佳的選擇」,依「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程度,給自己打1~7分。我們也評估他們對自己下的決定的滿足感。
我們並未界定一個決斷的標準,來區分極大化者與滿足化者。但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平均分數高於中間值4者是極大化者,低於4為滿足化者。分數最高的那些人,也就是最強的極大化者,無論在決定購買之前或之後,都會比分數最低的人做更多的產品比較,也會花比較長的時間才決定要買什麼。而滿足化者在找到了一個符合他們標準的東西之後,就不再尋找。然而極大化者會盡最大的努力閱讀商品標籤、查購物雜誌、嘗試新產品,他們也花較多時間比較自己與他人的購買成果。
當然,沒有人能夠一一查看所有的產品,但極大化者會為了這個理想而奮鬥,也因此當可供選擇的數量提高時,要下決定就變得越來越困難。更糟的是,做了一個選擇之後,他們還會為那些沒時間調查的選項感到煩惱。結局是,比起滿足化者,他們的確更有機會做出客觀上較好的選擇,但獲得的滿足感卻較少。當現實逼迫極大化者妥協、結束搜尋,並做決定時,他們又開始憂慮可能會出現比現在更好的選擇。
我們也發現,最強的極大化者也是對自己的成果最不滿意的人。當他們拿自己與別人比較,自己的成果較佳時,只獲得一點點的快樂,自己的決定較差時,卻極度的不滿。他們較容易在買了東西之後感到後悔,而如果他們的戰利品讓自己失望,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過來。他們也比滿足化者容易陷入沉思。
選擇越多,失落感越深
所以,這是否表示,極大化者一般而言比滿足化者不快樂?我們的測試方法,是讓人們填寫數種可信的幸福指標問卷。如同我們所預期,「極大化分數」高的人,對生活較不滿意、較不快樂、較不樂觀,也比分數低者更憂鬱。事實上,那些極大化分數最高的人,其抑鬱症的評分就位於患病的邊緣。
有一些因素可解釋何以選擇多不見得較好,尤其對極大化者來說更是如此。首要因素應該是「機會成本」。各種選擇的好壞,都不能脫離其他選擇而獨立衡量。下一個決定的「成本」之一,就是喪失其他選擇所提供的機會。所以選擇到美國麻州鱈角海灘度假的機會成本,可能是犧牲加州納帕谷一家很棒的餐廳。如果我們假定,機會成本降低了最佳首選的整體滿意度,那麼越多的選擇存在,我們的失落感就會越深,對於最終決定也就不會那麼滿意。
美國弗羅里達大學的布藍納(Lyle Brenner)與他的合作夥伴,讓我們看到機會成本的影響力。他們讓受試者對訂閱雜誌或從舊金山飛到某景點的機票進行估價。有人被要求對單一雜誌或單一行程估價;其他人則須一起比較與其他三種商品一同出現的同種雜誌或行程。當某種商品被視為一群商品之一時,被評估的價值總是比被單獨估價時低。
為何會如此?當你要估價時,比方說《新聞週刊》(Newsweek)好了,旁邊同時也有《時人》(People)、《新共和》(New Republice)與《我們》(Us),你會開始比較這些雜誌。也許你會想:比起《時人》,《新聞週刊》資訊較多,但娛樂性較低。每次比較,《新聞週刊》獲勝時會贏得一些分數,但輸掉的項目則會扣分,也就是機會成本。透過與其他雜誌的比較,每一本雜誌都會得分也會被扣分。不過,藉由諾貝爾得主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卡恩曼(Daniel Kahneman)與史丹佛大學的特佛司基(Amos Tversky)的研究,我們知道失去(在這個例子中為機會成本)帶來的心理衝擊,比得到更大。「失去」讓我們傷痛的程度,比「得到」讓我們高興的程度要高。
有時候,機會成本產生的利益衝突可能足以讓人癱瘓。舉例來說,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填完一些問卷可以得到1.5美元。當他們填完問卷,給他們的不是1.5美元,而是一枝精美的金屬筆,而且他們被告知這枝筆市價為2美元。75%的人會選擇要這枝筆。在第二種狀況,受試者可以選擇1.5美元,或在前述的金屬筆與一對較便宜的氈頭筆(合起來也約等於2美元)之間做選擇。現在,選擇筆的人(無論哪種筆)不到50%。
機會成本的問題,極大化者會比滿足化者嚴重。後者的「夠好就好」哲學可以撐過機會成本的考量。再者,比起極大化者的「最好」標準,「夠好」標準減少了搜尋與查看不同選項的功夫。要考慮的選擇較少,就沒那麼多機會成本要扣除。
後悔,加重了成本
如同機會溜走會令人感到懊悔,人們也可能對已做下的決定感到遺憾。我與同事設計了一個尺標來測量後悔的傾向,我們發現容易感到遺憾的人,相對來說也比較不快樂,對生命較不滿意、較不樂觀,也較沮喪。不出所料的是,我們同時發現高度易感遺憾的人,有成為極大化者的傾向。的確,我們認為,擔心將來會後悔,正是一個人變成極大化者的主要原因。要確保未來不會遺憾,唯一的辦法就是盡可能做最好的決定。不幸的是,選擇越多,你要承擔的機會成本就越高,也就越可能感到遺憾。
遺憾也許是我們討厭失去的理由之一。你是否曾經買了一雙很貴的鞋子,卻發現它難穿到讓你走不了10分鐘的路?你會把它們丟掉,還是收到鞋櫃深處?你很可能很難將它丟棄。買這雙鞋子時,你就已花費了實際的「沉沒成本」,你會把東西留著,期望有一天你花的錢會變得值得。把鞋子送人或丟棄,會迫使你承認錯誤—這次的購買是一次損失。
有一個經典範例可證明沉沒成本的力量。人們購買當地劇院的季票時,有的人買到原價票,有人買折扣票。然後,研究者持續追蹤購票者在當季上劇院的次數有多少。結果,買原價票的人比買折價票的人更常出現在劇院。研究者說,這道理在於:買原價票的人如果不用票,感到遺憾的程度會比較高,因為放著這些比較貴的票不用,會是比較大的損失。
有一些研究顯示,影響遺憾的其中兩個因素,一是當事人自認對事情的結果要負多大責任,二是更好的替代方案有多容易想到。而選擇的增加顯然加劇了這兩種包袱。當你毫無選擇時,又能怎麼辦呢?你會覺得失望,或是感到遺憾?不會。如果沒有選擇,你只好盡力做你能做的。但有許多選擇時,很可能有一個最好的選擇就在某處,你覺得自己應該有能力把它找出來。
適應,讓愉悅麻木
還有一種叫做「適應」的現象,在我們面對太多選擇時,也會引發一些問題。簡單的說,我們會對事物產生習慣,所以生命中很少會有事物像我們所預期的一樣好。經過多次的掙扎之後,也許你終於決定買一部凌志(Lexus)汽車,然後試著把其他也吸引你注意的車款全都拋諸腦後。但是,一旦你開始駕駛新車,「適應」便會開始發生,你會感到好像沒那麼滿意了。這是種雙重打擊—為你沒有選擇的感到遺憾,且為你選擇的感到失望,即使你當時的選擇其實並不差。
由於適應的存在,正向經驗所引發的熱情並沒有產生幫助。哈佛大學的吉爾伯特(Daniel T. Gilber)與維吉尼亞大學的威爾森(Timothy D. Wilson)及合作夥伴曾經指出,人們總是錯估了美好經驗令人持續滿意的時間,以及壞經驗讓人不滿的時間。美好感覺隨著時間而減損,總是個不討人喜歡的驚奇。
在一個擁有較多選擇的世界,可能造成的失落感,比選擇少的世界還要多。與每個決定有關的機會成本,以及下決定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我們的「固定成本」,這些成本在一開始就已經被付出了,然後會隨著這個決定的壽命「分期償還」。我們對某一個決定投資得越多,就會期望這份投資帶來更多的滿足。如果一個抉擇帶來長時間大量的滿足,下決定的成本就變得不太明顯。但是,萬一這個決定帶來愉悅的時間很短,成本就顯得很大了。花四個月的時間決定買哪一部音響,如果能讓你享受15年,實在是挺不錯的;但是如果你只興奮了六個月就適應了,可能會覺得自己花那麼大心血,真像個傻瓜。
【本文轉載自2004年5月號「選擇多≠好」】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大家知道賽斯心法ㄇ?
這種療法對恐慌症有幫助ㄇ?
謝謝
這種療法對恐慌症有幫助ㄇ?
謝謝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Dear 阿紫:
謝謝po文,獲益良多,使一些行銷上隱諱不明之現象,得到很好的闡釋。
滿意度=產出/成本=【(滿意期之長/短)+(適應期之慢/快)】/【沉沒成本+涉入成本+機會成本】
莊莊一直強調:
享受隨手可得之幸福,或許滿意期不長,但成本更低,滿意度也更高了。「轉念」是一個重要關鍵,完美主義+執著不認輸,形成所有maximizer人格特質,離『官能症』就很接近了,而且一旦陷入,也不容易出來;或許時時「自省」,可避免陷入這個「陷阱」中。
謝謝po文,獲益良多,使一些行銷上隱諱不明之現象,得到很好的闡釋。
滿意度=產出/成本=【(滿意期之長/短)+(適應期之慢/快)】/【沉沒成本+涉入成本+機會成本】
莊莊一直強調:
享受隨手可得之幸福,或許滿意期不長,但成本更低,滿意度也更高了。「轉念」是一個重要關鍵,完美主義+執著不認輸,形成所有maximizer人格特質,離『官能症』就很接近了,而且一旦陷入,也不容易出來;或許時時「自省」,可避免陷入這個「陷阱」中。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zen
是的~過度追求完美是很多精神官能症者的共同現象
轉念~我們不可能事事都求到最好
所以~只求目前的選擇"夠好"就好了
這種現象表現在網路購物上最明顯
以前實體店面時 你要買一樣東西往往只有幾種選擇 也很容易下決定
可是網路購物卻可能有上千百種選擇
這對於極大化者不見得是好事
往往花費過多的時間比較各項商品的優劣 好不容易決定了
可能還一直念念不忘其他沒買的商品會不會更好
michellehsieh
很多人都有轉換工作的經驗
面對工作環境變動的壓力很大 考慮的因素也很多
如果你把每項工作的優劣做積分比較 是不會有結果的
因為如果其中有一項"決定性"的因素 即使總分較低 你也會傾向選擇該項
我想問你 在你心目中什麼事最重要 是屬於"決定性的因素"?
這個問題如果問我 我的回答會是:能就近照顧父母最重要
是的~過度追求完美是很多精神官能症者的共同現象
轉念~我們不可能事事都求到最好
所以~只求目前的選擇"夠好"就好了
這種現象表現在網路購物上最明顯
以前實體店面時 你要買一樣東西往往只有幾種選擇 也很容易下決定
可是網路購物卻可能有上千百種選擇
這對於極大化者不見得是好事
往往花費過多的時間比較各項商品的優劣 好不容易決定了
可能還一直念念不忘其他沒買的商品會不會更好
michellehsieh
很多人都有轉換工作的經驗
面對工作環境變動的壓力很大 考慮的因素也很多
如果你把每項工作的優劣做積分比較 是不會有結果的
因為如果其中有一項"決定性"的因素 即使總分較低 你也會傾向選擇該項
我想問你 在你心目中什麼事最重要 是屬於"決定性的因素"?
這個問題如果問我 我的回答會是:能就近照顧父母最重要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剛剛在跟同事討論說主管们都要代表我们機關去參加別人的公祭~
我說他们都好勇敢~不會害怕~
還好我不是主管~不然我一定會嚇到不敢去~
可是人都會走這一條路~為啥我無法釋懷恐懼呢?
大家也都會害怕這方面的事情ㄇ?
該如何克服呢?
我說他们都好勇敢~不會害怕~
還好我不是主管~不然我一定會嚇到不敢去~
可是人都會走這一條路~為啥我無法釋懷恐懼呢?
大家也都會害怕這方面的事情ㄇ?
該如何克服呢?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michellehsieh
有關賽斯心法
你可以看看許添盛醫師的書
他是此法專家
死亡是人類的最大課題
自古以來 多少人尋求長生不老之道
死後的世界太神祕 太難窺
沒有人回來告訴我們啊
只是 怕死 不代表不死
所以怕也沒用
每一天都當最後一天用
才能活出真正的生命
年輕的阿慧那能了悟生死
若以塞斯理論來說
人可以來世間玩好幾回
既然可以再來 何懼之有
奶奶是基督徒
死亡是回天家
哪一天上帝有任務給我
我就化身人間天使回來
也不錯啊
有關賽斯心法
你可以看看許添盛醫師的書
他是此法專家
死亡是人類的最大課題
自古以來 多少人尋求長生不老之道
死後的世界太神祕 太難窺
沒有人回來告訴我們啊
只是 怕死 不代表不死
所以怕也沒用
每一天都當最後一天用
才能活出真正的生命
年輕的阿慧那能了悟生死
若以塞斯理論來說
人可以來世間玩好幾回
既然可以再來 何懼之有
奶奶是基督徒
死亡是回天家
哪一天上帝有任務給我
我就化身人間天使回來
也不錯啊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https://sites.google.com/a/seth.org.tw/education/home
這是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的網頁~
裡面有許多身心靈成長的活動資訊~
大家可以上網去看~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這是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的網頁~
裡面有許多身心靈成長的活動資訊~
大家可以上網去看~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今天下午土豆陪我去換了一個髮型~把頭髮燙捲~
起初在髮廊門口就被設計師養的狗嚇的驚魂未定~
進去後因為空間小小孩多有點吵就開始不安~
接著聽到設計師的女兒猛咳嗽~我慮病的恐慌就又出現了因為我沒戴口罩~
設計師問我要如何弄髮型~我根本坐立難安~
一直害怕的回頭看土豆該怎麼辦~但是當時土豆沒發現我在害怕還是怎樣~
沒有過來安撫我的情緒~那時的自己覺得好沮喪~得不到救援的感覺~
終於自己鼓起勇氣開口跟設計師說我先戴口罩~
但是土豆看見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他的眼神似乎傳遞給我的是~有這麼嚴重ㄇ?~我讓他覺得很丟臉一樣~
當時的自己又更難過了~覺得自己怎麼無法正常一點~
又討厭自己~覺得快要哭出來似的~但也因為戴了口罩~我的心安了才有辦法跟設計師討論髮型~
就這樣兩個多小時~才有我不一樣的髮型出現~
只是我就要學習整理頭髮~一想到就覺得好累~
我常常覺得自己真的是不像女生的女生~
光是保養品化妝品就不知道省了多少錢~
看來是因為我懶~
難怪人家都說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
起初在髮廊門口就被設計師養的狗嚇的驚魂未定~
進去後因為空間小小孩多有點吵就開始不安~
接著聽到設計師的女兒猛咳嗽~我慮病的恐慌就又出現了因為我沒戴口罩~
設計師問我要如何弄髮型~我根本坐立難安~
一直害怕的回頭看土豆該怎麼辦~但是當時土豆沒發現我在害怕還是怎樣~
沒有過來安撫我的情緒~那時的自己覺得好沮喪~得不到救援的感覺~
終於自己鼓起勇氣開口跟設計師說我先戴口罩~
但是土豆看見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他的眼神似乎傳遞給我的是~有這麼嚴重ㄇ?~我讓他覺得很丟臉一樣~
當時的自己又更難過了~覺得自己怎麼無法正常一點~
又討厭自己~覺得快要哭出來似的~但也因為戴了口罩~我的心安了才有辦法跟設計師討論髮型~
就這樣兩個多小時~才有我不一樣的髮型出現~
只是我就要學習整理頭髮~一想到就覺得好累~
我常常覺得自己真的是不像女生的女生~
光是保養品化妝品就不知道省了多少錢~
看來是因為我懶~
難怪人家都說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
Re: 孤單~我的心也累了~
michelle
尊重自己的感受
你有權做讓自己安心的安排
我坐火車時也都戴著口罩
動機和你一樣,當有人打呵欠或咳嗽時,我就有一點
尊重自己的感受
你有權做讓自己安心的安排
我坐火車時也都戴著口罩
動機和你一樣,當有人打呵欠或咳嗽時,我就有一點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