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W
是阿,我也很難受
有時也分不清是症狀還是藥物副作用的痛苦
我跟妳一樣燥鬱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與病共存)獲得平靜的方法
版主: 莊莊、apple奶奶、志工專區、高雄分會、台中分會、愛心會網路志工團
版面規則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Re: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
鬆鬆 寫:慢慢, 最近我不穩定, 而耽心更不穩定, 3天前開始兩天服一次千憂解, 雖不想服藥, 但身心都出了狀況, 也許暫時先用藥. 很多的無奈.
鬆鬆
在還沒找到幫助自己的方法以前
我也曾走過你這個歷程
不想服藥卻因為擔心病情更不穩定而選擇暫時先用藥
能同理你的無奈
辛苦了
Re: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
動腦襟,顧腦筋 ~ 同理人我調御情緒、促進腦力 - 醫學講座筆記
以下內容是聆聽講座的筆記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動腦襟,顧腦筋~ 同理人我調御情緒、促進腦力
2013.10.22 陳俊志醫師 修慧診所主治醫師暨彰基精神科兼任醫師
講座地點:彰化縣立文化局一樓演講廳
◎何謂腦襟?大腦的彈性和可塑性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藉由訓練和經驗引發的大腦結構功能的改變
(腦細胞、神經細胞可再生、成長、變強壯)
。人類的神經系統能夠跳脫先天基因的限制,因此能夠適應內外在環境變動的
壓力、生理的變化、以及經驗的變遷而存活下來。
。神經可塑性是生長發展和學習記憶認知的機制,它也常是病理的致病原因。
◎人的胸懷會影響大腦 The Mind & Brain
。透過訓練 → 調整情緒狀態 →強壯大腦
◎改變心智 → 身體 → 基因 → 信息
(信息指的是腦中的蛋白質,能影響情緒的轉變)
經驗能影響我們的基因的表現
◎能量的發散與還原
見山是山 → 見山不是山 → 見山又是山 (不費能量)
能量不發散就還原得快,腦神經細胞能再生
(慢慢個人註解:無妄念、心平靜,能量就不發散能還原的快)
◎用IQ來處理問題
用EQ來面對問題
用SQ來超越問題 SQ:Social Intelligence (共融的社會智能)
◎憂鬱症來時,每天死亡的腦細胞約上萬
◎【同理】是補腦的快速捷徑
。同理人我: 透過鏡像神經元,理解別人行為和言外之意,方能溝通無礙
鏡像神經元是大腦皮質內一組神經元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只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
一種方式,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
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Q:何謂【同理心】?
A: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心中有他、分享苦痛、同體大悲…
是一種「關心」與「愛」的藝術
。同理促進健康
同理關懷從「覺察」開始。覺察力指的是專注與注意的能力。
缺乏覺察通常與逃避有關
。成長需要勇氣-若總是逃避去覺察某些部分,那將無法改變與成長
◎Role-taking or Role-playing
練習身心專注 -
輕鬆 (放鬆才有辦法創造出人我之間感到自在的空間)
↓
感覺
↓
感受
◎什麼是真正關心別人? 感恩、知足、善解、包容
◎動腦襟-調御情緒、情塑大腦
※希望感:樂觀vs.悲觀-動機vs.謹慎
Way:。幸福療法-每天寫三個正向性格;養成感恩習慣;
真心讚美、欣賞他人
。減少誘惑:列出接受誘惑之後的所有問題
。改變環境:增加幸福感或威脅感
※身體察覺:知覺麻木vs.恐慌 - 辨病vs.焦慮
Way:。正念靜坐-注意呼吸
。身體掃描-坐正、放鬆、專注身體的感受,
只去經驗但不加判斷、回到呼吸
。安排環境-減低刺激、增加刺激
※注意力:見樹不見林vs.過動症
Way:。正念靜坐-專注在一小點上
。開放覺察-維持清明、接受周遭、觀察浮現的意識、心如太虛
接受在改變之先。
※彈性:慈悲vs.堅強 - 憂鬱症vs.冷血
Way:。正念靜坐-注意呼吸
。培養慈悲-心中浮現受苦者
※社交直覺:白目vs.自我壓抑
Way to 白目:。專注社交線索-專注他人語調、肢體、眼神
Way to 壓抑;。忽略社交線索-避開他人眼神
。安排環境-減少或增加社交刺激
※情境敏銳度:畏懼vs.無感
Way:暴露療法
◎對家裡的恨 ( 抱怨:覺得不公平、無力感 ) 若不夠的話,是不會離家的。
◎在心理學裡,最重要的不是藥物,而是關係。
健康的定義:指的是身理的、心理的、社會關係三方面的健康狀態。
(慢慢個人觀點:精神疾病患者最弱勢的地方就在於因為被歧視和汙名化,以致社
會關係薄弱,得不到接納支持。社會關係薄弱會造成心理的不健
康影響,心理又會影響身理,三者互相影響惡性循環,實屬弱勢
中的弱勢。)
◎傾向東方觀點的精神醫療方法不主動開安眠藥給病人,希望病人能戒除。
全文轉載自 http://slowslow7.pixnet.net/blog/post/356832338
更多自助相關文章請見慢慢部落格 http://slowslow7.pixnet.net/blog
以下內容是聆聽講座的筆記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動腦襟,顧腦筋~ 同理人我調御情緒、促進腦力
2013.10.22 陳俊志醫師 修慧診所主治醫師暨彰基精神科兼任醫師
講座地點:彰化縣立文化局一樓演講廳
◎何謂腦襟?大腦的彈性和可塑性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藉由訓練和經驗引發的大腦結構功能的改變
(腦細胞、神經細胞可再生、成長、變強壯)
。人類的神經系統能夠跳脫先天基因的限制,因此能夠適應內外在環境變動的
壓力、生理的變化、以及經驗的變遷而存活下來。
。神經可塑性是生長發展和學習記憶認知的機制,它也常是病理的致病原因。
◎人的胸懷會影響大腦 The Mind & Brain
。透過訓練 → 調整情緒狀態 →強壯大腦
◎改變心智 → 身體 → 基因 → 信息
(信息指的是腦中的蛋白質,能影響情緒的轉變)
經驗能影響我們的基因的表現
◎能量的發散與還原
見山是山 → 見山不是山 → 見山又是山 (不費能量)
能量不發散就還原得快,腦神經細胞能再生
(慢慢個人註解:無妄念、心平靜,能量就不發散能還原的快)
◎用IQ來處理問題
用EQ來面對問題
用SQ來超越問題 SQ:Social Intelligence (共融的社會智能)
◎憂鬱症來時,每天死亡的腦細胞約上萬
◎【同理】是補腦的快速捷徑
。同理人我: 透過鏡像神經元,理解別人行為和言外之意,方能溝通無礙
鏡像神經元是大腦皮質內一組神經元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只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
一種方式,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
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Q:何謂【同理心】?
A: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心中有他、分享苦痛、同體大悲…
是一種「關心」與「愛」的藝術
。同理促進健康
同理關懷從「覺察」開始。覺察力指的是專注與注意的能力。
缺乏覺察通常與逃避有關
。成長需要勇氣-若總是逃避去覺察某些部分,那將無法改變與成長
◎Role-taking or Role-playing
練習身心專注 -
輕鬆 (放鬆才有辦法創造出人我之間感到自在的空間)
↓
感覺
↓
感受
◎什麼是真正關心別人? 感恩、知足、善解、包容
◎動腦襟-調御情緒、情塑大腦
※希望感:樂觀vs.悲觀-動機vs.謹慎
Way:。幸福療法-每天寫三個正向性格;養成感恩習慣;
真心讚美、欣賞他人
。減少誘惑:列出接受誘惑之後的所有問題
。改變環境:增加幸福感或威脅感
※身體察覺:知覺麻木vs.恐慌 - 辨病vs.焦慮
Way:。正念靜坐-注意呼吸
。身體掃描-坐正、放鬆、專注身體的感受,
只去經驗但不加判斷、回到呼吸
。安排環境-減低刺激、增加刺激
※注意力:見樹不見林vs.過動症
Way:。正念靜坐-專注在一小點上
。開放覺察-維持清明、接受周遭、觀察浮現的意識、心如太虛
接受在改變之先。
※彈性:慈悲vs.堅強 - 憂鬱症vs.冷血
Way:。正念靜坐-注意呼吸
。培養慈悲-心中浮現受苦者
※社交直覺:白目vs.自我壓抑
Way to 白目:。專注社交線索-專注他人語調、肢體、眼神
Way to 壓抑;。忽略社交線索-避開他人眼神
。安排環境-減少或增加社交刺激
※情境敏銳度:畏懼vs.無感
Way:暴露療法
◎對家裡的恨 ( 抱怨:覺得不公平、無力感 ) 若不夠的話,是不會離家的。
◎在心理學裡,最重要的不是藥物,而是關係。
健康的定義:指的是身理的、心理的、社會關係三方面的健康狀態。
(慢慢個人觀點:精神疾病患者最弱勢的地方就在於因為被歧視和汙名化,以致社
會關係薄弱,得不到接納支持。社會關係薄弱會造成心理的不健
康影響,心理又會影響身理,三者互相影響惡性循環,實屬弱勢
中的弱勢。)
◎傾向東方觀點的精神醫療方法不主動開安眠藥給病人,希望病人能戒除。
全文轉載自 http://slowslow7.pixnet.net/blog/post/356832338
更多自助相關文章請見慢慢部落格 http://slowslow7.pixnet.net/blog
Re: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
slow 寫:基於某些因素考量,
關於我所學的氣功醫學理論的確切名稱暫時不能公開
為維護當事人權益,
那些我接觸過能協助我的醫師群的姓名,
現在也還無法公開。
因為在我還沒能把事情說得夠清楚前,
我擔心公開之後會有不好的效應。
我會慢慢把所經歷的一切說清楚
等我把事情說得夠清楚後,
我會公開相關資訊。
我會在躁鬱旅程blog http://slowslow7.pixnet.net/blog
分享我所學的氣功醫學理論
和在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慢慢2014/1/12
針對以上引言-我2014/1/12的發言,我收回自己的話。
雖說我依在躁鬱旅程部落格所主張的方法-破除我的躁鬱症之法去生活
扣掉2012年因服用精神科用藥鋰鹽而產生的SILENT症候群重病時為了不跟家人衝突所以違反自己意願服了一陣子藥之外
我已有五年時間沒有服用精神科用藥
但因為我也還在拿自己的身體實驗我所接觸的觀點
且擔心公開該氣功醫學理論會產生某些不好的效應
也得保護學習該門派的醫師群(他們的論點很多與現今主流醫療不同,他們也不想曝光)
我收回我在2014/1/12說要在部落格分享所學氣功醫學理論
和在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對於自己未經深思全盤考量就衝動發言,我很抱歉
為了擔心造成不好的影響
在此收回我之前所說的話
請大家見諒
慢慢敬啟 2014/3/9
Re: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
慢慢, 妳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我支持妳, 無論想發表或不發表. 也謝謝妳同理我的感受. 一路走來, 看到大家都很努力. 症狀讓我們相遇, 何嘗不是老天的恩典.
Re: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
鬆鬆 寫:慢慢, 妳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我支持妳, 無論想發表或不發表. 也謝謝妳同理我的感受. 一路走來, 看到大家都很努力. 症狀讓我們相遇, 何嘗不是老天的恩典.
鬆鬆,謝謝你的支持~
Re: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
慢慢, 肯定你的努力. 一起
快樂的15個習慣
[快樂的十五個習慣]
作者: 日野原重明
譯者:高雪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9/01/19
九十八歲仍照常幫病人看診、到處演講、工作忙碌的日本名醫作家日野原重明現身說出-快樂的15個習慣
謝謝丁丁在2012年我身體開始出現狀況後重病失能前夕與我分享這本好書
這本書讓我受益良多,希望也對你有幫助
讓我們一起快樂起來吧!
養成好習慣,就能遠離厄病、帶來好運
「從這本書中,日野原教授總結他個人來持續不斷的15個生活習慣。
我建議讀者先選擇五至六個習慣來培養,尤其對自己最需要的項目。
例如:有高血壓傾向的讀者,可選擇從「飲食」、「運動」以及「減少壓力的方法」的習慣去培養;
有悲觀憂鬱傾向的讀者,也可選擇由「運動」、「抱持正面想法」、「感受他人心情」、「發現更多樂趣」等方向去養成習慣。
日野原教授本身是有名的內科醫師,他的十五項習慣和許多建議其實是醫學上已有證實的方法,
我們也可以從當中學到對我們個人身心靈健康有好處的習慣。」節錄自本書推薦序
-前台大醫院院長、前衛生署署長、台北榮總醫院院長 林芳郁
作者在書中介紹他一直視為寶物的十五個習慣。
乍看之下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卻全是讓心靈、身體變得純淨、健康的好習慣。
相反地,壞習慣會動搖一個人的身、心、靈,繼而產出身體與心靈上的疾病。
也就是說,一個人乃由習慣所造就,身心皆然。
日本名醫日野原重明的快樂的十五個習慣是:
1.心中永保「愛」的習慣
2.抱持「一切都會變的更好」的正面想法
3.挑戰新事物
4.鍛鍊自己的專注力
5.向心目中的典範學習
6.感受他人的心情
7.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物
8.比八分飽再少一些
9.對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
10.能走路就走路
11.與更多的同好者享受運動時光
12.發現更多的樂趣
13.調節壓力
14.反身要求自己(責任總是在我)
15.不要盲目、非理性地遷就於習慣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所有人皆由「習慣」所造就,身、心皆然
心中永保「愛」的習慣——「習慣1」
抱持「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的正面想法——「習慣2」
人生由自己選擇
身體健康的幾個原因
命名為「生活習慣病」的理由
習慣的重要性---師承自生命中的導師
人生僅此一回,身體也只有一個
「不要過度執著在自己身上」
用習慣培育出來的能力不易枯萎
首先要轉換環境
「臉上的表情也是一種習慣」
最後一刻依然美麗的容顏
第二章 學習、思考、擴展自己的人生
挑戰新事物——「習慣3」
好奇心與高昂興致是年輕的象徵
鍛鍊自己的專注力——「習慣4」
你可以察覺到微小的變化嗎
人生的清晨、人生的午後
向心目中的典範學習——「習慣5」
「不再對明天感到煩憂」
「區區小事豈可認輸?」
義工之心與義工精神
思考的習慣是培育好奇心的搖籃
第三章 良好的習慣總在家庭中養成
感受他人的心情——「習慣6」
物質豐足後,我們失去了什麼?
用感動的習慣引發豐富心靈
物慾上的滿足並非幸福
為「表面功夫」文化畫上休止符
良好的習慣正是為無限的可能預作準備
孕育習慣的學校就是家庭;父母親就是教師
改變習慣時,全家一起來
用餐時間相當重要
餐桌上可以成就品格
第四章 正視死亡,理解生命的開始
生命永遠循環不絕
不知死亡為何物的孩子們
為疾病陰影所困的大人們
死亡並不可怕
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物——「習慣7」
接納死亡
潤澤心魂之水
學習尊重生命的習慣
親身感受生命的可貴
「我已經懂得什麼是『心』」
從「don’t」社會到「let’s」社會
第五章 健康由好習慣累積而成
若有稍胖現象,應在一~二週之內回復到原有體重
比八分飽再少一些——「習慣8」
改掉壞習慣的三個步驟
疾病都是自己造成的
百分之五十的死因是壞習慣所致
從凡事「減半」開始下手
對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習慣9」
能走路就走路——「習慣10」
在家裡練習正確的跌倒的姿勢
與更多的同好者享受運動時光——「習慣11」
組成一同奮鬥的小團體
「七個健康的習慣」
社區居民的相互協助之美
第六章 健康感來自朝氣蓬勃的心情
活力幾何全靠心情決定
身心之間緊密連結、互為表裡
發現更多的樂趣——「習慣12」
正向思考的習慣
就算「抽筋」也依然樂在其中
調節壓力——「習慣13」
心靈若富足,就不至於感到倦怠
感覺壓力強大時,小跑步一下
健康可以靠自己贏取
常懷「健康感」
「請多保重」這句話的真意
第七章 凝視內在自我,幸福過生活
所謂願望,是一種自己尚未察覺的能力
反身要求自己(責任總是在我)——「習慣14」
至少做到「日日定省吾身」
人生不盡然只充斥著壞事
率先建立明朗、樂觀的生活方式
創造出真正的自己
設立人生的願景
接納、喜愛自己
不要盲目、非理性地遷就於習慣——「習慣15」
全文轉載自 躁鬱旅程部落格 http://slowslow7.pixnet.net/blog/post/358212974
作者: 日野原重明
譯者:高雪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09/01/19
九十八歲仍照常幫病人看診、到處演講、工作忙碌的日本名醫作家日野原重明現身說出-快樂的15個習慣
謝謝丁丁在2012年我身體開始出現狀況後重病失能前夕與我分享這本好書
這本書讓我受益良多,希望也對你有幫助
讓我們一起快樂起來吧!
養成好習慣,就能遠離厄病、帶來好運
「從這本書中,日野原教授總結他個人來持續不斷的15個生活習慣。
我建議讀者先選擇五至六個習慣來培養,尤其對自己最需要的項目。
例如:有高血壓傾向的讀者,可選擇從「飲食」、「運動」以及「減少壓力的方法」的習慣去培養;
有悲觀憂鬱傾向的讀者,也可選擇由「運動」、「抱持正面想法」、「感受他人心情」、「發現更多樂趣」等方向去養成習慣。
日野原教授本身是有名的內科醫師,他的十五項習慣和許多建議其實是醫學上已有證實的方法,
我們也可以從當中學到對我們個人身心靈健康有好處的習慣。」節錄自本書推薦序
-前台大醫院院長、前衛生署署長、台北榮總醫院院長 林芳郁
作者在書中介紹他一直視為寶物的十五個習慣。
乍看之下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卻全是讓心靈、身體變得純淨、健康的好習慣。
相反地,壞習慣會動搖一個人的身、心、靈,繼而產出身體與心靈上的疾病。
也就是說,一個人乃由習慣所造就,身心皆然。
日本名醫日野原重明的快樂的十五個習慣是:
1.心中永保「愛」的習慣
2.抱持「一切都會變的更好」的正面想法
3.挑戰新事物
4.鍛鍊自己的專注力
5.向心目中的典範學習
6.感受他人的心情
7.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物
8.比八分飽再少一些
9.對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
10.能走路就走路
11.與更多的同好者享受運動時光
12.發現更多的樂趣
13.調節壓力
14.反身要求自己(責任總是在我)
15.不要盲目、非理性地遷就於習慣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所有人皆由「習慣」所造就,身、心皆然
心中永保「愛」的習慣——「習慣1」
抱持「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的正面想法——「習慣2」
人生由自己選擇
身體健康的幾個原因
命名為「生活習慣病」的理由
習慣的重要性---師承自生命中的導師
人生僅此一回,身體也只有一個
「不要過度執著在自己身上」
用習慣培育出來的能力不易枯萎
首先要轉換環境
「臉上的表情也是一種習慣」
最後一刻依然美麗的容顏
第二章 學習、思考、擴展自己的人生
挑戰新事物——「習慣3」
好奇心與高昂興致是年輕的象徵
鍛鍊自己的專注力——「習慣4」
你可以察覺到微小的變化嗎
人生的清晨、人生的午後
向心目中的典範學習——「習慣5」
「不再對明天感到煩憂」
「區區小事豈可認輸?」
義工之心與義工精神
思考的習慣是培育好奇心的搖籃
第三章 良好的習慣總在家庭中養成
感受他人的心情——「習慣6」
物質豐足後,我們失去了什麼?
用感動的習慣引發豐富心靈
物慾上的滿足並非幸福
為「表面功夫」文化畫上休止符
良好的習慣正是為無限的可能預作準備
孕育習慣的學校就是家庭;父母親就是教師
改變習慣時,全家一起來
用餐時間相當重要
餐桌上可以成就品格
第四章 正視死亡,理解生命的開始
生命永遠循環不絕
不知死亡為何物的孩子們
為疾病陰影所困的大人們
死亡並不可怕
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物——「習慣7」
接納死亡
潤澤心魂之水
學習尊重生命的習慣
親身感受生命的可貴
「我已經懂得什麼是『心』」
從「don’t」社會到「let’s」社會
第五章 健康由好習慣累積而成
若有稍胖現象,應在一~二週之內回復到原有體重
比八分飽再少一些——「習慣8」
改掉壞習慣的三個步驟
疾病都是自己造成的
百分之五十的死因是壞習慣所致
從凡事「減半」開始下手
對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習慣9」
能走路就走路——「習慣10」
在家裡練習正確的跌倒的姿勢
與更多的同好者享受運動時光——「習慣11」
組成一同奮鬥的小團體
「七個健康的習慣」
社區居民的相互協助之美
第六章 健康感來自朝氣蓬勃的心情
活力幾何全靠心情決定
身心之間緊密連結、互為表裡
發現更多的樂趣——「習慣12」
正向思考的習慣
就算「抽筋」也依然樂在其中
調節壓力——「習慣13」
心靈若富足,就不至於感到倦怠
感覺壓力強大時,小跑步一下
健康可以靠自己贏取
常懷「健康感」
「請多保重」這句話的真意
第七章 凝視內在自我,幸福過生活
所謂願望,是一種自己尚未察覺的能力
反身要求自己(責任總是在我)——「習慣14」
至少做到「日日定省吾身」
人生不盡然只充斥著壞事
率先建立明朗、樂觀的生活方式
創造出真正的自己
設立人生的願景
接納、喜愛自己
不要盲目、非理性地遷就於習慣——「習慣15」
全文轉載自 躁鬱旅程部落格 http://slowslow7.pixnet.net/blog/post/358212974
Re: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
慢慢:
已私訊.請速回復好嗎?
已私訊.請速回復好嗎?
活出意義來
以下內容轉載自<躁鬱旅程>:http://slowslow7.pixnet.net/blog/post/362313404
大約在2009接近2010年間,
我細讀了研究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並開創「意義治療法」的Viktor E. Frankl教授/醫師,
所寫的《活出意義來》ㄧ書。
書中的觀點讓我對於日後接受自身的困境和解開存在的疑惑,有莫大的助益。
對於弗蘭克醫師身處集中營忍受種種非人待遇,
最後卻能歷劫歸來得以寫出在其中的觀察和心情體悟,也多有共鳴。
書中第二部分 - 「意義治療法的基本概念」,
對於精神官能症:如憂鬱、焦慮、畏懼、恐慌、強迫...等症的成因和解套方式,提出清楚的論述。
在此簡短節錄Franlk醫師認為精神官能症者的治癒之道:
「精神官能症患者的自我關心,無論是自憐或自我輕視,都將使情況更壞,
而其治癒的生機卻是『自我獻身』(self-commitment)。」
與大家分享這本好書~
活出意義來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Viktor E. Frankl 弗蘭克
譯者:趙可式、沈錦惠
出版社:光啟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以作者的集中營經歷為本,揭示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
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而無論處境如何,亦皆有自由抉擇的餘地。
本書深入淺出,但振聾發聵人人可讀。
自出版迄今,轟動全球,堪稱為研究人類心理學與精神不可不讀的一本經典之作。
作者簡介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是一位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教授,
以創作「意義治療法」聞名於世,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及貢獻至深且鉅。
納粹當政期間,曾被囚於集中營內,忍受種種非人待遇而終獲生還,
因而對存在的痛苦、挫折,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感,特別關注。
其見解深銳而透徹,為心理學注入前輩諸大師所疏忽的人道精神,開創了心理學的新里程。
大約在2009接近2010年間,
我細讀了研究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並開創「意義治療法」的Viktor E. Frankl教授/醫師,
所寫的《活出意義來》ㄧ書。
書中的觀點讓我對於日後接受自身的困境和解開存在的疑惑,有莫大的助益。
對於弗蘭克醫師身處集中營忍受種種非人待遇,
最後卻能歷劫歸來得以寫出在其中的觀察和心情體悟,也多有共鳴。
書中第二部分 - 「意義治療法的基本概念」,
對於精神官能症:如憂鬱、焦慮、畏懼、恐慌、強迫...等症的成因和解套方式,提出清楚的論述。
在此簡短節錄Franlk醫師認為精神官能症者的治癒之道:
「精神官能症患者的自我關心,無論是自憐或自我輕視,都將使情況更壞,
而其治癒的生機卻是『自我獻身』(self-commitment)。」
與大家分享這本好書~
活出意義來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Viktor E. Frankl 弗蘭克
譯者:趙可式、沈錦惠
出版社:光啟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以作者的集中營經歷為本,揭示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
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而無論處境如何,亦皆有自由抉擇的餘地。
本書深入淺出,但振聾發聵人人可讀。
自出版迄今,轟動全球,堪稱為研究人類心理學與精神不可不讀的一本經典之作。
作者簡介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是一位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教授,
以創作「意義治療法」聞名於世,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及貢獻至深且鉅。
納粹當政期間,曾被囚於集中營內,忍受種種非人待遇而終獲生還,
因而對存在的痛苦、挫折,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感,特別關注。
其見解深銳而透徹,為心理學注入前輩諸大師所疏忽的人道精神,開創了心理學的新里程。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與病共存獲得平靜的方法
當初2011/7/14標題取名為〈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
是想以這樣的標題來引起人們的注意觀看,
其實細看內容便會知道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在這輩子不藥而癒。
現在想想,當初自己用誇大的標題想吸引注意,似乎會造成某些誤解和反效果。
即日起將標題更正為〈不藥而癒、與病共存獲得平靜的方法〉
以符合全文內容,謝謝。慢慢敬啟 2014/4/13
是想以這樣的標題來引起人們的注意觀看,
其實細看內容便會知道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在這輩子不藥而癒。
現在想想,當初自己用誇大的標題想吸引注意,似乎會造成某些誤解和反效果。
即日起將標題更正為〈不藥而癒、與病共存獲得平靜的方法〉
以符合全文內容,謝謝。慢慢敬啟 2014/4/13
Re: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
書名: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作者:弗蘭克
作者利用自身的經驗告訴大家生命的意義。因為沒有經歷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對於「戰爭」二字,當然會感到害怕,但是那樣的害怕是模糊、不夠具體。所有戰爭會發生的事,都是透過紀錄、電影來告訴我它的破壞性、他所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戰後破碎不堪的畫面,就像作者被釋放回家的時候,他們的茫然感。家?!映入眼簾是一片的斷垣殘壁、親人各個分散,就算滿心期待跟家人能團聚,但失望的機率通常大於歡樂團聚。剛擁有得來不易的自由,大家都慌了,雖然壓抑的集中營生活一直細細刻畫他們所謂的自由,等到真實的擁有,又是另一種情況。
像書中提到有個人因為營中的欺壓,回到正常的生活型態,他會帶著受害者的心態,去欺壓一大片的麥子,他認為,別人都可以欺壓我,那為什麼我不能去傷害一大群麥子?也許是情緒壓抑太久無從發洩,不能傷人,那至少欺負一下植物以示人類的權威,但我當時看到這裡,我只覺得好笑,因為那一整大片的麥子,如果是提供國家的糧食,那自己的食物量也是被算在內,到時候無法供應全體大眾,搞不好買不到食物、餓肚子就是自己,因為沒有吃東西,脾氣會變的更不好,到時候會做出什麼恐怖的事情來,誰也不能預料,大家都是幸運從死神的手中逃出,卻因為自己的精神不穩定,還來不及體驗重生的美好,就又回去報到。與其這樣糟蹋自己,不如再尋求另一種途徑抒發自己快失控的情緒吧!
「德黑蘭的死神」是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起初作者描述故事的時候,只是一種很玄妙的感覺,但是一套入殘酷的現實中,不免會為作者的好運氣鼓掌,也因為他的存活,讓我們有這本書用不一樣的方式去思考生命的意義。這故事讓我感到命運的變化是我們無法掌控的,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只有選擇。就像書上說的,「一旦成為事實,就立即成為過去。」、「但凡存在過,就永恆的存在。」在不斷的抉擇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不朽的道路。
「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日而異,甚至是因時而異。」、「一個人存在的某一時刻中,都有其特殊的生命意義。」這是我在書中還蠻喜歡的兩句話。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被附有一種使命,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我們不斷的找尋,追求所謂的夢想,雖然過程可能會感到迷惘,或是被現實生活的責任限制住,但命運中就會讓你回歸原點,總會用另一種方式呈現。用我母親的例子來說明,從小對於布料、服裝穿著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對於往後的計畫是從事設計方面的工作,但當時父母教育觀念的關係,只能照著父母的安排,在出社會從事的工作當中,換了己的工作,最後,落腳的工作地點,是一家私人公司的會計師,雖然說是一名會計師,但必須對窗簾的每種布料款式須要有相當的了解,甚是遇到旺季,還必須跟著大家一起趕工,繞了這麼一大圈,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最初喜歡的東西上。當然,不見得每個人都是幸運的,因為必須養活自己,不免還是要向現實低頭,把原本的「志願」塗改成「興趣」,但換個角度來說,還能把握著「興趣」,而不會被禁止,這樣也算是另一種幸運吧!
在看「活出意義來」的時候,雖然作者希望不要只是覺得集中營的人可憐,不明所以的,我還是會擁有這樣的想法,也許是因為我生在和平的時代,存在於一個民主解自由的社會,因為沒經歷過,所以只能有表面的感觸。我也看過幾部有關納粹屠殺猶太人的電影,像是「美麗人生」、「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裡的爸爸為了不讓小孩知道自己經歷的是場可怕的戰爭,所以把這當作一場為了爭奪搭乘坦克車機會的遊戲,利用幽默詼諧的方式,去解釋了戰爭的殘酷無情。劇中的爸爸因為知道「為何」而活,所以他能承受「任何」的煎熬。至於「辛德勒的名單」,本來我一直把片名說為「希特勒的名單」,最後,看了片子,也替它做了一次正名,希特勒的名單是拿來殺人,而辛德勒的名單是救人。每個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沒有誰可以隨意剝奪,每個人在獲得重生後,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人對生命的終極目標,也不過就是要尋找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但我最佩服的,是追求答案的勇氣。像是電影「練習曲」裡的男生,背著簡單的行李以及一把吉他,就浪跡天涯,完成了七天六夜的環島之旅。或者是外國的年輕人,可以因為一個想法、一股熱血,暫停他們的學業,出國去印證自己的理念,家人也能給予支持。自己是很羨慕這樣的勇氣,常會找一些藉口塘塞,英文不好、沒有錢之類的藉口,或者,家裡也會希望完成國內的學業再作打算,就這樣一拖再拖、躊躇不前,對自己當然會有有怒氣,就這麼膽小、這麼沒有勇氣?既然家裡希望要好好完成現有的學業,就把目前的目標完成,學校也提供了學程的學程,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在這裡好好充實,以備往後的出國之路做準備。我的希望,是能到世界各地,好好的認識這個世界!
以上內容來自以下網路資訊
http://blog.yam.com/jill67/article/18859119
Re: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
人為了什麼而活?
又為了什麼不願死去?
又可以為了什麼而甘願放棄自己的生命?
我們並不能像花、獅子、雲這些東西一樣的發揮自己的使命,因為我們都擁有自我的意志,因為我們並不是生下來就已經固定了。所以我們要創造自我,去尋求意義。
沙特說:「我們就像是還沒背好臺詞,就被拉上舞臺的演員,沒有劇本,也沒有提詞人低聲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我們必須自己決定自己該怎麼活。」
而因為我們意識到自己正活著,所以也必然意識到我們會死亡,因此死亡令人感到恐懼。除此之外,當我們沒有創造自我,發揮生命的價值,我們當然會面臨到所謂的無意義感。
意義是一個支持我們不選擇死去的重要基礎。
法蘭克發現集中營裡缺乏意義感的人,常常會活不下。面對死亡的人如果擁有目標感的話,就能活出更充實熱切的生活。我們顯然需要一些目標來作為人生的嚮導。作為我們指引一生的指南。
在沒有意義之前,我們的人生是一條決定了起點和終點的拋物線,跟大多數人都相同。可是有了意義之後,我們就可以像一枝飛往靶心的箭,雖然我們仍舊躲不過萬有引力的束縛,其碼對於我們無可奈何的人生,重新可以爭奪主動,擁一個自主權。
當你覺得老天爺給你的生命是一個玩笑,我們可以選擇讓它不再是一個玩笑。
上帝是生命的第一個創造者,而我們是第二個的創造者。
一個人的生命意義是築基在什麼之上?
好看的衣服?時尚的流行感?研究所?
異性擁載的權力感?好的名聲?一份好的職業?
這些讓你辛苦不已,卻又汲汲營營的東西.為什麼會讓妳這麼努力花了大半輩子的精力去追求?是因為這些東西令你感到快樂嗎?令你感到成就?可是這些東西好像是築基在於一種快感之上。因為穿好看的衣服很美,別人會多看幾眼,就會因此感到很自信。考進一間有名的研究所很容易會讓一般人感到敬畏,而藉此得到一種權力感?被眾人追求或是追求一份有願景的職業我想也是如此吧!
這些事物莫不是築基在於一種表象的快感之上,這些快感很容易得到滿足,也很容易破滅。那就有一個很大的哲學題目啦,我們的意義應該築基在什麼之上呢?
法蘭克是說:創造、價值、受苦,這三點我覺得可以歸於一點,那就是精神性!築基快感之上的意義就像是希臘故事裡,用蠟所製成的翅膀,面對生命如太陽般的質問,就隨時有從高處墜落之虞,而發自靈魂的意義,就可以擁有超越痛苦的心靈動力。比如說基督教裡的耶穌,在以色列的仇恨之中站出,教導人民「愛與寬恕」,這樣的聖者超越了被人誤解的痛苦,超越了各種苦行的折磨,最後更超越了生死。不說西方,東方裡有釋迦牟尼,也超越了婆羅門的苦行,百日的饑餓,只為求一門能解脫世人的慈悲法,最後也參透生死在菩提樹下得證佛道。
好~ 不說宗教,在歷史上亦不乏名人為了一已之信念,或是一國,甚至於為一整個民族,而從容赴死,忍受酷刑,笑談生死大事!
為什麼...他們可以超越痛苦?
為什麼他們要緊握意義而死去?
為什麼他們覺得意義比生命更值得選擇?
因為他們的生命紛紛都是一隻命中靶心的箭,因此他們生命的最後是留在靶心上的!而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墜往地面。就以歷史時空的角度而言,我們才是真正的死者。
以上內容來自以下網路資訊
http://talk.lib.nhcue.edu.tw/forum/myli ... o=lastpost
Re: 慢慢分享不藥而癒獲得平靜的方法
意義治療
所謂意義治療(logotherapy),是指協助患者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藉以改變其人生觀,進而面對現實,積極樂觀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義。
目錄:
1理論創始人.2人物生平.3作品介紹.4理論背景.5理論解析.▪ 基本信念..四個要點.▪ 三種價值.▪ 十點獨特的看法
6理論價值
7儒家意義治療的兩重意義.▪ 兩重意義.▪ 聯繫
8儒、道、佛與“意義治療”.▪ 儒家.▪ 道家.▪ 佛教
…………………………….接
8儒、道、佛與“意義治療”編輯
儒家
提出了人倫教化的落實,並強調了主體的自覺性:“我,就在這裡”。
儒、道、佛和意義治療的關聯可以從哪開始?我們剛說了儒家提出了人倫教化如何落實,而儒家強調主體的自覺。儒家的資源強調通過家庭一直擴散出去,我覺得這即使到了21世紀的現在,仍然是值得重視的。在教育上仍然是值得重視的,因為惟有在家庭才能夠長養出我們真實的愛與同情。家庭最重要是親情,親情是最自然的,因此家庭是人倫可以培養出來的地方。除了家庭,沒有其他地方更適合培養人倫。從人倫之愛的教養,我們才有辦法真正長成主體自覺之愛的能力。
這主體自覺的愛的能力,在儒學來講,重點在於“怵惕惻隱”,這是來自生命深層的不可抑制的真情。這並不是如同康德哲學意義下道德的無上命令。康德哲學意義下所說的道德自覺,主體的自覺,道德無上命令,他背後是放在一個“社會契約論”的傳統之下說的,儒學卻是放在一個親情倫理下說的,這有很大的不同。儒學的重點在於真情實感的仁,在於“怵惕惻隱”之仁,追溯其源,這不是道德的法則,而是道德的真情,這道德的真情是從家庭中陶養出來的。儒家認為你陶養的這個道德真情,擴而大之,就能展開所謂仁義之教。這個主體的自覺落在我們的教養過程裡面,我們可以提醒自身。我們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我,這個我是什麼樣的我呢?是一個具有可以上通於道,契及於造化之源,而且可以尚友古人,與那歷史之源的典型相結契,並直契於自家內在心性之源。這個“我”,“就在這裡”。
當我進到這個世界,我就在這裡,每個“我”都是具有“古往今來”,通“死生幽冥”能力的我,“我”就從這裡開啟。當你坐下來反省的時候,把自己放在一個理想的情境,通古今,溯其本源,而且放在一個家庭脈絡、歷史架構之下,這個時候你從這裡開始,作為我們主體自覺的一個起點,這就是以前宋明理學家常談到的“一念警策,便覺與天地相似”。“當下一念”,警策之心一起,你就深深地從自身自覺到自己和天地合而為一的。這個時候內在裡頭會生出一個力量來,這在陽明的哲學裡面是很清楚的。他就把它變成這樣一個說法:“知行合一”。在陽明的說法裡面,“知”是來自於內在的本心良知,這本心良知就是一個內在不可自己的實踐動力,推而擴充之,在當下起念時,我那個主體自覺,就會有一個很強的力量,好像來自一個神聖的訊息,在這意念指使下,你覺得該當如此!你應該護養牠,馬上去實踐它。這在儒學裡頭強調“我,就在這裡!”它所生起的力量是來自於宇宙造化之源,那麼宇宙造化之源就是內在心性之源。那麼內在心性之源其實可以跟你現在生活的場域形成的一個約定,譬如說你跟你的家人約定,你跟你自己約定,這是一個主體自覺下的承擔。
道家
開啟了自然天地的奧蘊,並點示了場域的和諧性:“我,歸返天地”。
道家開啟一個自然天地的奧蘊,並點示了場域的和諧性,所以用一句話說就是“我,歸返天地”。道家談問題時,不是一個主體自覺式的承擔。它想到的是放在一個場域裡頭去思考。所以當它做完一件事之後,它能夠徹底地退開。這就是“為而不有”。因為它只是這個場域裡頭的一渺小分子。所以他開啟一個自然的天地奧蘊,它相信自然有一個常理常道,不應該被破壞。我們應該恰當地去順而成之,順承它,讓它好好地成長。整個場有一個和諧共生的可能,從道家的思考,我還有另外一種提法,就是“歸返天地”。
當你想到“我”的進修,這個“我”和其他眾多總體形成的我,你要作為一個實踐的起點可以,可是你必須把它放在這個場域下去理解它,才不會勉強。道家不強調勉強,儒家強調自覺,在自覺底下該勉強就要勉強。道家認為進到儒家這一層以前,或者進到儒家這一層之後,我們都必須回到一個“自然”的狀態,方得蘇息。進到儒家這一層以前,你還沒有面臨問題以前,你必須“致虛守靜”,用謙虛而寧靜的心境,去理解詮釋這個世界,讓你恰當安頓在那裡。當你自覺承擔去做了什麼事之後,你要能夠看透、放下,回到原來的你。譬如說,你對社會的貢獻越多,你的名銜越多,你要能夠拿掉名銜,而去正視你自己,這是道家的方式。
儒家強調“承擔”,道家則強調“看淡”,就道家來講,這是可以和儒家放在一起來理解的,也就是當你恰當地理解場域之和諧有其恰當的自然力量,你那主體自覺將會更輕易地開啟,而當你主體自覺輕易地開啟落實之後,主體可能導致的執著性也會更輕易地放下,所以“儒”和“道”,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而言是兩者兼而修之的。
佛教
深化了意識層次的分析,並廓清了意識的透明性:“我,當下空無”。
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文明最大的貢獻是深化了意識層次的分析,廓清了意識的透明性。佛學強調意識回到意識之本身,對純粹意識本身是沒有任何雜染的,它涉及存在事物,它是沒有執著、沒有染污的。在這種狀態之下,當我們能夠透過這樣一個詮釋解析的活動,這個“我”可以沒有任何干擾,這時是一個融入無礙的我、空無的我。“我,當下空無”而到一個真空的境地,讓其他的存在事物,煩惱如其煩惱,智能如其智能本身。當煩惱如其煩惱彰顯時,佛教講這裡就有一個來去自如,佛教講如來就是來去自如,來而不來,去而不去,這就是來去自如。由於徹底地放下,生命顯得徹底從容,因為沒有掛搭與痛苦,而這時候會生出一種非常強的實踐勇氣。因為任何世俗的榮譽、世俗的名利乃至生死,通通干擾不了你;因為你回溯到自身,“我,當下空無”。做了深層的意識的解析闡釋,我們真正看到“意識的透明”、“存在的空無”,進而“實踐的如是”,如果而實踐之,因此有一種很強的生髮力量。
再者,這種力量是可以和儒家、道家連在一起說的,當你經由佛教深化意識層次的闡析詮釋而洞察了自己存在的空無,回到當下空無的境地,也因此能歸回場域的和諧與自發的@④造化之中,在這過程中,主體因之而自然自發自覺。我們或者可以這麼說,當你病得很深的時候,就得經由佛教的“藥”來調理,調理之後,讓你回到一個“自然的天地”,因之而“主體的自覺”方得誕生。你的身心倘若一向是不錯的,其實儒家當下主體的自覺很容易出現。儒、道、佛三者連在一起談,儒家強調“主體的自覺”,道家強調“場域的和諧”,而佛教強調“意識的透明”,我們可以這樣看待——佛教如同“藥”,道家如同“空氣、水”,儒家如同“飯”一樣,健康的人其實有空氣、有水、有飯,也就夠了,在一個苦悶湮鬱的年代裡面,病痛難已的年代,就非得需要佛教不可。
儒、道、佛的心性道德思想蘊涵著豐富的意義治療思想,其諸多語詞概念跟現代西方的文化心理學、完形心理學如何能夠接通,如何能夠對話,我覺得這實在非常艱難,但必須要去做,我認為,弗洛姆、容格、弗蘭克等都值得我們去重視,特別是容格,他的心理學受到中國的《易經》和道家非常深的影響,他怎麼樣從《易經》和道家的思想裡,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文化心理學、集體心理學,他又如何落實作為治療之用,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路徑重新去思考,我期待能夠繼續思考,促使我們的教育學、輔導學能夠跟中國傳統學問接通。
文轉載以下網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1274657.htm
使腦失能的精神科藥物鋰鹽藥害翻譯與原文
資訊要公開,才能守護我們的健康。
我2012-2013年重病時的諸多症狀到現在仍有的殘缺,
高度吻合文獻所提的精神科藥物鋰鹽導致不可逆轉的神經毒害-名為SILENT的症候群
希望不要再有人遭遇像我這樣的不幸。
使腦失能的精神科藥物鋰鹽藥害翻譯與原文
詳文請見躁鬱旅程部落格 http://slowslow7.pixnet.net/blog/post/364254662
慢慢
我2012-2013年重病時的諸多症狀到現在仍有的殘缺,
高度吻合文獻所提的精神科藥物鋰鹽導致不可逆轉的神經毒害-名為SILENT的症候群
希望不要再有人遭遇像我這樣的不幸。
使腦失能的精神科藥物鋰鹽藥害翻譯與原文
詳文請見躁鬱旅程部落格 http://slowslow7.pixnet.net/blog/post/364254662
慢慢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6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