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版主: 莊莊、apple奶奶、志工專區、高雄分會、台中分會、愛心會網路志工團
版面規則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如果你冇法看到你內心中所生起的情緒本質,原因,你就該知道这是因為心缺乏訓練的緣故,因為缺少了'四念處,正念的基礎,心冇透过訓練而冇力量,冇專注力,心冇休息決少定力,所以心就在不正常和不平衡的狀態中,所謂的正常与平衡,意思是看到情緒的本來面目,世俗谛,不管我們認為它是好或壞,总之,追隨情緒是致命的,你的貪嗔痴在增長,心容易受影響和污染,假使心的煩惱很多,道就無法呈現,可是,如果行者对道的領悟很强的話,那麽煩惱就無法彰顯,这也是平時有修習的力量所在,一旦有了正見,現起怎麼都冇関係,因為心有定和正念的智慧,可是,如果修習者的內心,仍然執著嫉妒和忿恨的感覺,就会十分痛苦,也会知道自己冇在道上行,向地獄的方向了,但當行者了知这些東西都只是心智活動的生起与灭去時,只是知,那就沒問題了,法会自然呈現,但这並不表示煩惱就停止再生起,貪嗔痴仍然存在,可是,當它們生起時,在道上的人,会立即斬断它們,自已覺知它們的生起,而有了覺知,貪嗔痴便消失無蹤,它們不会繼續生起,而行者的智慧將会因此而增長,只要自已有練習,法会自然而至,/心会变得有力量和持戒自律,持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禅修不関宗教,是人人的必修課,透过禅修,才能理解人生的奧祕,達到苦的止息,圓滿,人們心本來是圓滿的,現在郤变成支离破碎,痛苦煩惱,彼此鬥爭,生生世世輪迴不息,人們的本心像虚空,無边無際,对一切事物不迎不拒,任他白雲蒼狗,高山大海,動植物矿物來去自如,不批判,不分別,还像一面大圓鏡,具有覺知的能力,物來不黏,物去無痕,觀照而不執著,还像太陽,送出温暖和光明給萬物,郤不求回報,我們本來是圓滿冇瑕的,當你開始修習佛法,了解法義,法令你得益非淺,但如果你冇實踐,親自体驗修証,只是看書藉,往往令門外漢不知所云,讀了等於冇讀,因為你從未開始學習,我們怎樣把自巳撐起來?許多人以為,將佛法化成某种世俗撫慰技術,就可以做為佛法的入世関懷,这是個錯誤觀念,真正的佛法,是透过澈念了悟而產生心法,佛法本身没有文字,儀式或影像,只有慈悲喜捨心,真正的佛法是讓慈悲得以實現的種種心法,而非長篇大論,亦非神秘的儀式,自我一直都是個難題,佛法的慈悲不在於是否生慈悲心,而是自我这個難題,我們的自我是個偽幣,它錯誤地被視為,我的,我是,我能,我对你錯,實則是從他人轉反來的自身,其複雜的程度超过我們的想像,在厭惡的争吵,不断纠纏,煩惱痛苦,但修學佛法,以保持尊敬的心做為觀照的工夫,佛法的尊貴在於它比任何人類知識'或思想,更清晰,更清楚明白地顯示慈悲的必要,為何要慈悲?人們的自我遺忘,使得人与生態的交互性被忽略了,而佛法是因缘与因果法則,也与萬物的互相締結,甚至清楚地表明自我来自他人而非自性,乃至無自性,猶如滴水入水,龐大的水分子彼此関聯著時空,能量,鍵結与分裂,人的傲慢自我,制做煩惱痛苦,密切相連,人們的自私是因為感覺到被掠奪的自我,我們的自利是因為感受到自己的匱乏,自卑,自尊心'受傷,他人的不給予,真正的佛法是,當你感到貧乏時,你反而應當努力義助他人,而獲得自我豐盈,这道理很簡單,奧妙在於,在萬物締結的世界里,締結的事物会以凹面反过來保護貧乏者,反之,窮凶者則做成極恶,重點在於,步入修習,心安住,覺照与正念,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禪修並不只是坐在坐墊上。
不管你是處於何種姿勢中,
只要你的心是在覺知中,
你就是在禪修。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不管你是處於何種姿勢中,
只要你的心是在覺知中,
你就是在禪修。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行者是否從过去的经驗中學習和為未來做計劃相矛盾?过去和未來在當下一刻汇合,过去是記憶,而未來則是念頭和想像,任何对过去的評估,任何对未來的决定,都是只有在當下才能發生的頭腦活動,我們没有其它選擇,我們只拥有當下一刻,問題是,當我們沒有意識到記憶只是記憶,念頭只是念頭時,我們就会迷失其中,當我們失去对當下的覺知時,我們的生活就变成了它自巳的無聊阴影,我們越能深植于當下,我們的心智就会越条理'分明,行者就越容為從过去的經驗中學習,以及為未來做出明智的規劃,佛陀教導說,一切衆生都生來具有躲避痛苦和体驗快樂的本能願望,問題是由于缺乏智慧,活在當下的人極少数,發夢的人最多,心總在过去与未來,对當下原全看不見,在行為上不断地創做痛苦產生的因缘。和忽略快樂產生的條件,不知足而冇在當下如是看見,其實自已才是最糟糕的敌人,所有不自在不快樂的因都是自已在制作,真正的快樂來自知足,有在當下如是知道,这也是為什麼習禅要在當下覺知,來培養了,只有覺知的正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人們習慣了只看别人,只修別人的心,喜歡修理别人,抱怨他人对自已不好,但從來冇在當下看見过自巳的心,放在那,冇在覺知,當下不知道自已在做怎麼?做錯了也不知道,為自巳制做煩惱痛苦是自已,佛陀將佛教修行的目標涅槃稱為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易逝和不可靠的,來自净化了的心智中的快樂,才是長久的避难所,因此,極樂不是有個他方世界讓你去移民,而是心靈上快樂的最高境界,涅槃,苦的止息,正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在佛法教導中,爱情被看作是呈現在爱人者和被爱者,心中的或滋養或有害的心智狀態,在愛情中可分辨出一糸列不同的情感,在最粗俗的層面,爱情可能是自恋和自私的,在最崇高的層面,爱情是無私和無條件的,個体的愛情傾向于從这個区間的一端擺動到另一端,佛教徒被教導說,他們的爱情越傾向自私的形式,他們就越痛苦,也会給他們所爰的人制造更多痛苦,他們的爱情越無條件,越多基于智慧和了解,他們就越享有幸福,也能給予他人更多幸福,禅修者要學習用培養和凈化积极情感的方式,來訓練自已的言行,思想和情緒,任何事情,包括爱情,如果自己能克已待人,不自私自利,幸福自然呈現,事業和工作,人与人的関係也会变得和諧順意,心是自巳的出發点,善緣惡缘是自已播的种子,自巳是業的主人,當行者在踐行八正道上取得显著的進步時,修行者可以從更令人滿足的來源体驗到愉悅和放松,性欲也会随之减退,普遍的慈爱和慈悲情感会取代個人親密关系的慾望,之前对性行为的強烈向往,現在可以看清它其實部分是一种轉移行為,也能認清性欲其實是深植的对內在解脱的向往,完全開悟的阿罗漢,完全沒有任何性欲,但他在生活中拥有一种无上的,不可動摇的幸福感与自在喜悅,苦的止息,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不要怕煩惱跑出來,看清楚自已的妄念的之候,能轉化的轉化,須清理,断除的就清理,断除,这個过程是長遠而持續的路,如果不認真看待这些妄念,它們真的会障礙修行,其實只要行者用心,應該是有能力去應对,不会完全束手無策的,只是在打坐時,冇在觀察和發現,入了妄想在作假騙自巳吧了,在用功時,能漸漸懂得處理自巳的問題,才是進步,所以不要怕煩惱跑出來,而要去觀察它,再運用知見或方法來调整它,有時一打坐妄念就出来,清理的方法是不理它,只是知,由它过,妄想妄念是很粗顯的煩惱,是意識很表層的作用,只要放下,不理它就可以了,當進入深細的煩惱,才須細'心的觀察它,如果法義掌握得準確,清楚,可以直接用到方法,也就是觀一切法或这些現象的本質,是無常的,不確定的,直透進去,然後把它切掉,那是最直接的,如果行者還沒有这個能力,就只是知,煩惱反映我們的生活,個性以及生活習慣,和心中種種的現象,一定都和我們有関係的,即使想到別人的事,最後發現主角一定是自巳,因為煩惱都是自已惹出來的,所以才一定回到自已身上,不会是別人的事,有時行者打坐,会坐到像進了夢境一样,忘失了身心,當妄念出現時,剛開始是有一部分是生活中沒有經驗过的,但是最後發現主角是自己,做夢時也是如此,不管夢境怎麼轉,主角一定是自已,因為自已就是制作者,有時又会坐到進入一種類似昏沉又不原全昏沉的狀況,这是心比較專注了,但是对身體失去某種觀照作用,那時如果妄念的力量比較强,就会失去觀照力,把整個心拉过去,隨著它轉,好像在作夢,这是心比較沉,不是真正的昏沉,真正的昏沉是進入到昏昧狀態,整個心一沉下去,然後打瞌睡,那時会有夢,但驚醒時会感到很累,这兩者需有類同,都是失去觀照力,昏沉是身體處於疲倦的狀態,失去執持身體的作用,而進入睡眠的狀態,然後就不知道自已在作怎麼了,即使掉了一下警醒,又会繼續掉,有時功夫是用到了,可是心沉下去而沒有觀照作用,還有妄念在,如果連妄念都覺察不到,那就要小心,因為再这样下去会陷入無記,進入深定就变成無想定了,在打坐時,若有類似做夢的狀况出現,其實就是比較深細的妄念,或是潛伏在內心的一些过往經驗,如果警醒之後還有記憶的話,不妨番察,回憶一下,發生的过程,可能自巳在这一生或在有記憶的範圍內,曾經發生过夢境中的事,但也可能这個妄念过了之後,只是淺淺的一些印象,不是很深,直至某天發生了一些事,感覺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怎麼時候發生过,其實就是曾經在妄念的影像里出现过,所有的意識都会由打坐-中呈現的,只是经驗,过程,用時間一点一滴積累,冇好与不好,所有的体驗都会從修習和日子里積聚,昏沉和作夢都是每個初階者必经的过程,由它过,總有一天,会如實的知,如是的在,持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修行就是修'心,沒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很多事情之所以过不去,是因為心里放不下,門檻是什麼?过去了是門,沒过去就成了檻,可許多人就是过不去心里的檻,其實只要轉念把心情改變一下,眼前的事物就不一样了,修行就是修心,万物由心,心存則万物存,心灭則万物灭。万法由心而起,万事由心而灭,不要对过去的事耿耿於懷,因為巳经过去,讓我們过不去的仅仅是过不去的心情本身,自已或許留恋一個人,或許冇法忘怀一件事,但內心所有的困擾或心中所想,心中所念,歸根到底都是因為心里还沒有放下,无法越过橫亘在心頭的这道門檻,例陽光,如果我們想到是炙烤和燥熱,陽光將会成為不好的,需要避開的東西,如果你覺得陽光是温暖的,就会享受它,同样是太陽,心情不同也会產生不同的結果,何况是心情,真正的修行,在每一天净化自已的執念,而是為了我們內在更加乾净,平静,轉念,心人人都有,但並非人人都認識自巳的心,一般人從未覺知,從未看見,心窄了,一切都会遠,心寬了,自在本來就在,觀自在,例像雨水总会讓很多東西变霉,但若沒有了雨水,就不会有茂盛的草木果蔬,反而会是災難,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自已的心情也像陽光与雨水,陰晴不定,只要認識自已的心,用方法練習令心放下,捨和慈悲,法会带著你走,自然的,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所謂的正念是行,住,坐卧中觀照我們的一切,即使不在禅坐時,正念都應該不時存在,不論行者做怎麼,心都有安住和謹慎,要有慚愧心,當慚愧心增强時,專注力也会随之增强,散乱就會消失,即使不坐下來禅修,这些原素也会在心中生起,这種現起是源自於培養正念的缘故,增長正念,这就是觀照我們正在做的工作,或过去曾做过之事的法,它有真實用處,行者應該在每一刻覺知自已,如果自已有在覺知自已,对自会分辨錯,道就变得清晰,造成一切惭愧的因也將消失,智慧自然就生起,專注,控制这就是戒,自律的,而那個在控制中稳固建立起來的心,是定,对於我們所做所為的活動都能完全,全面的了知,是慧,修行簡單而言,就是戒定慧,換句話說,就是道,除此之外,冇其他了,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痛了自然就会放下,世俗人的生活有'些人活得很纠结,為情感,為生活,為工作,我們也都知道,放下即解脱,不知如何放下,其實,即使做不到真正的放下,起碼能暫時放一放,轉移一下注意力,跳出纠结的圍牆,讓心輕鬆地放飛一会兒,也許你再轉回頭看,先前的纠結也就釋然了,人最怕是執迷不悟,透过練習,假以時日,沒有怎麼是放不下的,如果自巳很痛苦,放不下一些人,一些事,很固執很痛苦,如果是这样,請你拿一杯水,然後在里面倒熱水,一直倒到水溢出來,手被燙了,馬上松開了手,这個世界上没有怎麼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凡夫常会簡單地認為,人生應該追求沒有痛苦的境界,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苦從何來,又如何跳离苦?凡夫從來不願意直面人生本來是殘酷的真相,有身體就有苦,老病死是苦,因為如果面对,意味著必須放弃人生所抱持的幻想,所以并不願意覺醒,只想緊抓自已的信念不放,不願意放棄自已的妄想,正是这造就了人生生世世的輪轉和不幸,當痛苦和各种困境来到面前時,如果行者選擇將其挡在門外,其實也就是把我們的人生拒之門外,如果我們直接面对,向內洞察我們的憤怒,恐懼和困惑,那麼我們所遭遇的一切都会幫助我們覺醒,你才会學習禅修,知道,苦受是至道的法則,當你面对痛受時,才会真正品嘗法的滋味,如果行者逃避痛和不適的感受,覺醒永遠离你很遠,放下不執著,才是你的法,知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當你的禅修有了各種体驗和平靜,平静的出離心,當你了解到沒有任何柬西值得你執取時,心的覺知会生起,只有生灭,有生就有死,此時,心就会達到放下,也是自然的,如實的,所有生起的,覺知它,所以說,所有心理活動都像毒蛇,你不去招惹蛇,牠只会走自巳的路,雖然牠很毒,例不善心所,或惡的意向,因此,由牠过,牠就是这样,若你覺知力夠强,自然会遠離,你不只放下好,也放下不好,如實地放下它,無論喜歡或不喜歡,你都放下,你对待你的煩惱,就如对待看見毒蛇一样,別招惹它們,我們既不思善,也不思惡,既不要重,也不要輕,既不要苦也不要樂,如此一來,慾望就会止息,安住的心,自然会穩固地建立起來,熄滅貪嗔痴之火,就能终止生死輪迴,因此,禅修的力量是净化,净化才能看見,如果妄念多,多思多想或者執著了,道的本身,你也要如是看見,就如火被吹灭一样,行者在火出現的地方熄滅它,凡是熱的地方,行者就在那里讓它变冷,覺悟也是如此,涅槃是在輪迴中被發現,覺悟与煩惱同在於一處,禅修的學習,佛陀教導要终止輪迴,意思是停止轉動不巳的無明之輪,當內在的貪嗔痴之火被熄滅時,这就是覺悟的本質,當你達到覺悟的本質,就是这麼一回事,它是不断輪轉与不断变化的过程的终点,是我們內在貪嗔痴的結束,平時会以喜悅來谈論解脱,是因為这是世人比較容易了解的概念,但其實它超越快樂与痛苦兩面,它是究竞的平静,因此,坐禅里的方向,不要走錯,道在前,但要自巳行,自巳悟啊,堅持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我們不能去除自我的假象?因為無明不知道啊,也就是我們是否知道自已的苦,其次,要知道如何对冶这些苦,我們必須從禅修的路上下苦功,我們必須体驗到無我,至小一次,看看这個自我的假象是何等光景,因此,我們必須透过禅修才可以做到,这是佛陀教導禅那的原因,透过修習禅定和內觀智慧,行者可以觀察苦,從練習開始直至体驗片刻的寂止,此時沒有想,沒有自我投射,只有解脱,自在,喜悅的感覺,以及对能證入實相,生起感恩, 心,要有这種境界,必須具備两個條件,首先行者必須入定,心必須專注一境,不動摇,不散乱,其次,行者对自巳能覺悟要有信心,一旦体驗到安止定,行者会知道这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佛陀所說的法,所有修習者用來去除自我的假象,以便附屬伴随的污染煩惱消失,清净会增長,在當下,智慧展開,自巳達成證悟,安住在喜悅中,除了智慧以外,行者也可以用洞察力,觀智与洞察,透过超越的智見,所證得的智慧很重要,这種智見無法從儀式,求拜和老師或信仰獲得,只能從自已身心的呈現中獲得,超越的智見,非普通的知識見解,它与我們的經驗有関,对自我的意義沒有任何疑惑,换言之,就是有了解的体驗,佛陀和所有的古聖賢,比丘和老師也只是指路人,所有導師只能指路,引領行者到正确的道,走不走就靠我們自已,在佛陀時代,人們聽一次佛陀說法就開悟了,这是佛陀特有的智慧,能啟發學生,需然我們冇法聽佛陀說法,但可以閱讀佛陀留下来的許多開示和修行上的指導,我們只能跟隨他的道行了,行者透过超越的智見,需要時間和堅持持續的練習下去,是不容易的,但值得用時間證悟和獲得智慧,證悟指有所体驗,獲得它对行者有深入的了解,佛陀說污染煩惱也会消失,一旦自我的假象消失,行者的心就不会有負面情緒,我們一再的觀察心,就可以得知这善果有多大,这叫做返照智或省察智,佛陀說,污染煩惱消失後,清净就会相对增長,所有的貪嗔痴都來自自我的假象,一旦自我的假象消失,內心剩下的只有純潔和明净,自我需要保護,需要感官的滿足,也需要安全,然而这世間那有安全和滿足?我們買不到,郤讓保險公司賺了一大筆,用錢去買安全感,而內心深處仍缺乏安全感,是谁在感受?當然是自我了,然而,如果没有自我,就沒有人需要安全感了,身与心就只是身与心而已,自我是不存在的,如果自巳強烈抗拒的話,这表示我們对自我的執著是多麼强,多麼想要,行者如果在禅修和过程中,体会苦,當行者感受到苦時,自巳会問自已?為什麼会有这些苦?一定是某人或某事使我受苦,直到有一天,我知道,其實是自巳的心在制做苦,遵循佛陀的教導,也就是依法修行,日子有功,事情会改變,清净法会增長,內心会净化,不論是理智的心,或情感的心,由善意代替惡意,以正面的心理反應,所有的貪嗔負面情緒,抗爭,反抗,郤也只会带來不快,令心受苦受累,所以只有愚昧的人才会執著它,行者依法學会向善止恶,而是能運用自如,喜悅自在邁向道,你每天最應該做的事,是禅修,有堅持嗎?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清楚地覺知著你的念頭,如果生起不善的念頭,你的心就会受到負面影響,反之,如果念頭是善的,心,就会受到正面的感化,这是自然法則,種怎麼樣的因,"吃怎麼樣的果子,是自巳要受,任何一種善与不善的念頭,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阻止思緒或念頭浮現,因為想法時時刻刻都在生生灭灭,但是,我們能夠選擇把心導向善念,如果一天下來,行者都以此為目標,當这個行為成為你的習慣,只要不善念頭一生起,你的'心就会不自在,有重量、心变得不自在,焦躁不安,疲憊'心累,行者能夠感受这兩種心的落差?有些人已經慣性地生起不善念頭,所以大部分時間,內心都被憤怒和焦慮所奴役,為什麼你总是讓自巳生氣?你知不知道你是在跟自巳过不去?為什麼?你又何苦?总令心發瘋?因為你的心習慣了这種狀態,有一部分人的狀態也一样,对外在的一切,不管怎麼看别人都是过失,由其对自巳的伴侶,身过的任何人,身边的環境任何事物都一無是處,你有否觀察过自巳的心?為什麼你都要看到所有的錯?看别人錯處的人,才是笨旦,你到底在想怎麼?覺察别人錯,就只是為了覺得自巳優勢和聰明才智?一位修習者,如果內心煩乱,就內觀吧,先弄清楚你為什心总是这種狀態?為什麼总要这样做?到底你要証明怎麼?又從中得到怎麼?我們一旦付出某些行動,大概都希望得到某些回馈,所以,我們能從焦慮不安的心得到怎麼回報?如果你是致力於世間或是出世間的善舉,这样你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想一些没有意義的事情,更無暇理会周遭人事物的过錯,那些不行善的人,很自然的從來不幹好事,只能做些不良的勾當,这當中,沒有所謂的中立者,多數的人,都落入其中一類,善与不善,因此,每天你有觀察自已的心嗎?自已考試啊,"你的心放在那?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是怎麼在束縛着我們呢?在这個人世間,我們总是需要許多世俗的柬西,例食物,衣服及住處,决定我們是否被这些事物束縛的就是我們的執著,沒有執著,不管是拥有一样还是千百样東西,我們都不会被它們所束縛,偉大的出离者佛陀和过去或近代的阿罗漢,不受这世上事物的束縛,他們之所以殊勝,不是因為他們只拥有少量物資,而是因為他們不再執著,因此,留下來的法,給後世的行者去修習,去訓練这顆執著的心,重要的是要從世間的自我執著中解脱出來,執著不安及恐懼感的根源,源于对自我的認同,是我的,我是我能使得輪迴的苦就缘無尽泉水般涌現,而这就是一切苦的根源,每天忙碌找各种理由去勾招世界,心总覺得需要有些柬西,要把它們放下是不可能的,自已就活不下去了,这份深切的不安感是執著的根源,这正是我們要下工夫的地方,法就在那,因為很難放下我執,所有自巳現在拥有的,都不想放下,人最大的恐懼,就害怕失去自我感,这比任何温疫的恐懼更巨大,不論你執著怎麼,都会吞噬我們的心,这一切都要透过佛法所要探討的,也是行者必須透过練習來体証法,这需要勇氣,胆量和堅持,一旦缺乏不執著的胆量,行者就無法真正練習自我省思,因為我們巳習慣了想成為,想要和已拥有太多資本,自已不願意放下了,因此,問題就在这了,所有人事物和任何其他一切,你都在修想要而修錯了,用方法禅修也一样,不是想和要,是如是覺知而已,你今天有學習放下嗎?考試啊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禅修的真正重點,是致力於自已如何体驗當下發生的事情,而非担心体驗到了怎麼,應該將焦点放在你如何覺知各種蓋障上,包括貪欲与瞋恚,無聊与挫折等,重點在於你对待在禅修中所遭遇的各種狀況的態度,以及你回應它們的方式,而非狀况本身,在法句經內,有一首偈頌,說到無慧者無定,第三七二偈,这首偈頌是教導行者使用慧根与觀智去增長更深的禅定,我在此想要談論的是將智慧運用於禅修本身,而非禅修產生智慧,智慧可以是幫助行者找到寂靜,寂止与定的大利器,而定則可以帶領心到達不断深入的層次,最終讓修習者見到覺悟的真諦,藉由了解苦而放下,行者禅修時經常太过用力,或不足夠,或太过放逸,因此只会在原地踏步,像这般缺乏進展的原因,並非總是努力不够,動机不足,或花太少時間在行禅或坐禅道上,有時是因為智慧不够敏銳,無法看穿問題,只要你擁有多一点的智慧,就能減少痛苦並更快達到更深入的階段,因此,培養慧根是極為重要的,修習者必須將自已的慧根聚焦於苦之上,苦無處不在,它和你是否嘗試避開它無関,它是世間的本質,身體的本質和'心的本質,事情無法總是如你所願,它們偶爾会如你所願,但事實上不如意總是十之八九,禅修中所引起的痛苦,例如無聊,停滞不前,或各式各样的苦受,都是苦諦呈現的面向,失望,得不到,總括而言,五蕴皆苦,當你修習時,保持專注,觀呼吸非常重要,如果禅修不如自已的期待,或如果身體感到疼痛,或心禁不住昏昏欲睡,一定要切記,这就是身体与心的本質,當你明瞭身体,心与生命本質時,一切事物的本質就是如此,法就在那,只是因与果的过程時,你同時也領悟到那再也不是你的問題,你明白無執著,是來自於認識生命痛苦本質的智慧,既然你也幫不上它的忙,那就隨它去,當你随它去時,就增長了覺知与警醒的'心靈力量,只是知而不涉入,如是看見,正
Re: 一位内观练习者的心得
加巴当第二天开示 3(听写笔记整理,翻译可能并不是百分百正确)
(关于变换观察对象)
你要努力紧跟着第一个感受。因为你的精神不够集中,定力不足,所以并不是在100% 地觉察第一个感受,你可能只有50%的觉察力是在第一个感受上,另50%则在另外的感受上。由于心一次只可能知道一点,心不可能同时知道两点。很多人觉得自己正在同时正念于两个感受,左边膝盖一个,右边膝盖一个,实际上心则是从左边膝盖感受跑到右边膝盖感受,非常迅速,所以看上去好像是同时知道。但真实情况是心一瞬间只能知道一个点。这是佛陀说的,心一瞬间只能知道一件事,不可能同时知道两件事。心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在一弹指间,一万五乘以百万次的粒子生生灭灭在发生,并不是一两百万次,而是一万五个百万次,非常非常迅速。我们觉得自己同时知道两个点,但其实只是知道一个。所以当你集中精力于第一个感受,努力如其所是地知道这个感受时,第二个感受会消失,你就不会知道它了。
(关于第二感受强于第一感受)
华纳师父建议还是要正念于第一个感受。因为一旦你变换观察对象去观察第二个感受,这个感受一开始看起来好像是很强烈,很疼痛,但一旦你换成观照它,这个第二感受会渐渐变弱。它会越来越弱,越来越弱,当这个感受变弱到于第一感受之前同一强弱度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又有一个新感受在比如说膝盖另一部位升起了。那么你就不停地变来变去,而无法跟随一个感受观照直到它消失。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观一个感受直到它完全结束,因为在感受结束时,我们有可能得到道智。如果我们不断变换观察对象,那么我们就无法观感受直到结束,如果我们可以跟着一个感受,那么有可能需要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这需要时间。所以不停变换,就无法观感受至结束。对于我们来说,正念于一个感受直到其完全消失是必要的,在感受完全消失的瞬间,有可能证到须陀桓果位。因为当你观感受时,十个观智就可能一级一级被达到,从生灭随观智,坏随观智,畏怖现起智,等等,一路到第十观智,第十观智后可跨越得到道智,证一果。要证一果就要跟随感受直到它结束。只有当你可以跟随感受直到它结束时,你可以得到一果须陀桓。要得到须陀桓果位必须把一个感受从头观到结束。如果这是非常巨大的苦受,也要把这个苦受观到其完全结束为止。这很难,因为练习毗婆舍那内观法,就如同在河里逆流游泳,你必须挣扎向上。
感受结束时的表现有很多种:
- 有时就像火一样,越来越弱,看上去像灭了, 不存在了。你跟随着感受,突然在某一点,似乎不存在了。感受没有了。
- 有时就像跟着一条河,在结束处没有河可以被跟着了。这是一种。
- 另一种是如果你拉紧橡皮筋,橡皮筋就会越来越紧越来越紧,然后崩断了。当你跟随感受的时候,也是越来越紧,越来越紧,越来越疼越来越疼,你试着忍受它,忍受它,正念于它,正念于它,在某一点,感觉崩断了,再没有任何感受了,这时你得到了道智。
- 有时感受就像蛇蜕皮一样。有时感受从头部升起,你跟着跟着,慢慢地慢慢地它往下走,往下走,然后从你的足部跑出去了。有时当你正念于足部时,感受往上走,往上走,到达你的头部,然后从头上出去了。然后没有任何感受了。
感受的结束有很多种状况。无论是哪一种状况,你都要跟随它直到它完全结束。
(关于变换观察对象)
你要努力紧跟着第一个感受。因为你的精神不够集中,定力不足,所以并不是在100% 地觉察第一个感受,你可能只有50%的觉察力是在第一个感受上,另50%则在另外的感受上。由于心一次只可能知道一点,心不可能同时知道两点。很多人觉得自己正在同时正念于两个感受,左边膝盖一个,右边膝盖一个,实际上心则是从左边膝盖感受跑到右边膝盖感受,非常迅速,所以看上去好像是同时知道。但真实情况是心一瞬间只能知道一个点。这是佛陀说的,心一瞬间只能知道一件事,不可能同时知道两件事。心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在一弹指间,一万五乘以百万次的粒子生生灭灭在发生,并不是一两百万次,而是一万五个百万次,非常非常迅速。我们觉得自己同时知道两个点,但其实只是知道一个。所以当你集中精力于第一个感受,努力如其所是地知道这个感受时,第二个感受会消失,你就不会知道它了。
(关于第二感受强于第一感受)
华纳师父建议还是要正念于第一个感受。因为一旦你变换观察对象去观察第二个感受,这个感受一开始看起来好像是很强烈,很疼痛,但一旦你换成观照它,这个第二感受会渐渐变弱。它会越来越弱,越来越弱,当这个感受变弱到于第一感受之前同一强弱度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又有一个新感受在比如说膝盖另一部位升起了。那么你就不停地变来变去,而无法跟随一个感受观照直到它消失。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观一个感受直到它完全结束,因为在感受结束时,我们有可能得到道智。如果我们不断变换观察对象,那么我们就无法观感受直到结束,如果我们可以跟着一个感受,那么有可能需要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这需要时间。所以不停变换,就无法观感受至结束。对于我们来说,正念于一个感受直到其完全消失是必要的,在感受完全消失的瞬间,有可能证到须陀桓果位。因为当你观感受时,十个观智就可能一级一级被达到,从生灭随观智,坏随观智,畏怖现起智,等等,一路到第十观智,第十观智后可跨越得到道智,证一果。要证一果就要跟随感受直到它结束。只有当你可以跟随感受直到它结束时,你可以得到一果须陀桓。要得到须陀桓果位必须把一个感受从头观到结束。如果这是非常巨大的苦受,也要把这个苦受观到其完全结束为止。这很难,因为练习毗婆舍那内观法,就如同在河里逆流游泳,你必须挣扎向上。
感受结束时的表现有很多种:
- 有时就像火一样,越来越弱,看上去像灭了, 不存在了。你跟随着感受,突然在某一点,似乎不存在了。感受没有了。
- 有时就像跟着一条河,在结束处没有河可以被跟着了。这是一种。
- 另一种是如果你拉紧橡皮筋,橡皮筋就会越来越紧越来越紧,然后崩断了。当你跟随感受的时候,也是越来越紧,越来越紧,越来越疼越来越疼,你试着忍受它,忍受它,正念于它,正念于它,在某一点,感觉崩断了,再没有任何感受了,这时你得到了道智。
- 有时感受就像蛇蜕皮一样。有时感受从头部升起,你跟着跟着,慢慢地慢慢地它往下走,往下走,然后从你的足部跑出去了。有时当你正念于足部时,感受往上走,往上走,到达你的头部,然后从头上出去了。然后没有任何感受了。
感受的结束有很多种状况。无论是哪一种状况,你都要跟随它直到它完全结束。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7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