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抓住那隻下墜的手
生活調適愛心會理事長 蔡香蘋
一個真實的自殺悲劇:
7月23日,本會辦公室接到一通求助電話:一位H先生從愛心會網站得知諮詢電話號碼,特地來電敘述其兄長的憂鬱症和自殺企圖。經電話志工的傾聽和鼓勵,H先生說服了他的哥哥一道來愛心會辦公室,值班志工洪姊看見對方頸部的上吊自殺未遂的勒痕,以及其虛弱無語的絕望神態,立刻警覺其自殺行動化的危機。原本建議對方立即就近掛號住院,但兄弟倆人表明已預約隔天(星期二)台大醫院精神科的門診。
本會社區關懷檔案管理志工林姊,接獲執行秘書的提報,當天立即打電話追蹤關懷,提醒請假中的弟弟隨時注意兄長的安全。隔天上午,社區志工林姐打電話和哥哥談話,哥哥傾訴了一些心事,還表示兩次上吊均因繩子斷裂而失敗,他認為[上吊自殺]是一種浪漫,聽到此言林姊心裡更加警覺,自殺危機仍在[紅線]上,深感其住院之必要性和急迫性。
下午兩兄弟從台大醫院就醫回來,弟弟來電回報我們,表示台大醫師的專業判斷,也認為必須住院,但不巧台大病床已滿。請他們回家等候通知。
林姊依然保持電話聯繫,弟弟表示晚上哥哥心情還不錯,還答應和弟弟一起去歐洲玩,林姊才稍稍放心。不料,晚上十二點多時,H先生來電說哥哥睡了很久,房門反鎖叫不醒,林姊心知不妙,叫弟弟立刻破門而入並報警,很不幸地,消防隊趕來時,哥哥已無氣息,結束了短短38歲的人生。
我們錯失了什麼?
以上,看似平鋪直敘的述說一個自殺案例,其實一字一句伴隨著我們多少悲傷!多少遺憾 !我和幾位相關的志工檢討著:「短短一天半的時間,從兩兄弟走進愛心會辦公室 到隔天晚上的悲劇發生,這個過程中,到底我們少做了什麼?錯失了什麼?」
這兩兄弟:一位是碩士,一位是博士。有好工作、好職位的高知識份子,才懂得運用網路搜尋,找到生活調適愛心會網站,甚至專程跑這一趟。可以想像那位手足情深的弟弟,一定曾經四處尋找社會資源,踏入愛心會辦公室時,內心必然充滿了期待,認為找到更有效的幫助,讓哥哥打消再度自殺的意念。
而那位哥哥,在極度虛弱、絕望的時刻,願意隨著弟弟來,願意和志工談談話,想必也存著一絲想要自救得救的心念,彷彿往下墜落的靈魂,掙扎著向人們伸出一隻求援的手。但是,我們竟然沒有牢牢抓住那隻手,無法言喻的遺憾和困惑,在我們的心中縈繞著…
我們做到了什麼?
愛心會若算是自殺防治的守門員之一,那麼,為何漏失這一個生死關鍵的一球?我們漠視嗎?草率嗎?絕對不是的。
我們做到:對兩兄弟給予真誠溫暖的同理和關懷、對自殺危機具敏銳的判斷、 給予正確的住院建議。
我們做到:即時由電話諮詢轉到社區關懷、密集式的電話追蹤關懷、對家屬做各種防備自殺的提醒 (比如: 多和哥哥談談話、隨身陪伴盡量不離開視線、刀子、 繩子、 藥物等危險物品收藏好、注意房門不能反鎖…等 )
我們還做到:得知死訊後,社區志工林姊必須調適自己震驚不捨和遺憾自責的複雜情緒,同時,還要打起精神去安慰、關懷、和同理家屬母親和弟弟的悲慟心情。
自殺守門員三步驟有漏洞嗎?
九月十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在這個日子,記憶猶新、餘痛猶存的自殺案例,使我們思索著:以衛生署大力宣導的自殺守門員三步驟--「一問、二應、三轉介」之前兩步驟而言:
1.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
2.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
這兩步驟是本會志工最基本的工作內涵,除此而外,本會還透過多重管道:
1.愛心會網站資訊提供
2.愛心會諮詢電話開放
3.愛心會會刊和專書發送
4.愛心會志工團療服務
5 愛心會社區追蹤關懷..等途徑
架構起社區與醫療之間的橋樑,努力攔截各角落潛在有自殺可能或危機的憂鬱症民眾,可謂超越前兩步驟,落實社區自殺防治小尖兵之角色任務。
因此,若說有漏洞或薄弱處,應該是第三步驟:「資源轉介與持續關懷」。
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社區關懷志工林姊表達最感遺憾的是: 如果台大醫院當天將H先生安排住院 或是 如果當晚更早些提醒弟弟敲開哥哥的房門… 是否可以避開這場悲劇? 誰都無法回答這假設性的問題。
但對於自殺防治, 我想, 我們還有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間, 比如 :
(1)更精準理解自殺者的內心世界:
以此為例:當重度憂鬱症患者萌生強烈自殺念頭時,內心對生命充滿絕望感,好像戴著墨黑的眼鏡看週遭世界,感受極為負面和扭曲,當醫師說:「目前沒有病床,你回家等病床。」他心裡的自我對話,可能是:「你看,你的生命一點也不重要,連醫師也救不了你了。」
趨生避死』是人性本能,但對深埋著自殺意念的黑暗心靈,絕不能以一般人的邏輯思考視之。有時表面越平靜的笑容, 卻是內心越堅定的死意, 甚至, 旁人一句不經意的話語,都可能觸動自殺行動的按鈕。
(2)更緊密持續關懷自殺者和家屬
我們需要招募培訓更多社區志工,去擔負[追蹤關懷]的任務。多數有自殺傾向 的朋友,內心都仍然存著一絲微弱希望,才會向外界透露厭世想法,發出求救的訊號。
而從自殺念頭到自殺行動,到行動成功,大都有一個掙扎的過程。
尤其一次或多次自殺不成的朋友,很可能仍處在[求生和求死]的矛盾中,可惜周遭親友常誤以為自殺獲救後,自殺衝動解除,一定沒有勇氣再試,而忽視其潛在的危機。
幾年前愛心會有一個案例,因自殺被送進綜合醫院的急診處住了幾天, 當時她丈夫從急診領回她時, 我們強烈建議立刻轉到松德醫院的急性病房, 她丈夫堅決反對 ,認為妻子只是一時衝動,出院回家靜養就會沒事了,我們尊重家屬的想法,也沒有繼續積極溝通。
沒想到幾天後,她離開家中從此失蹤…一年後,她母親才發現女兒早已被當成落水的無名屍埋葬了之。
因此,對患者或家屬做持續關懷和提醒,應該也是自殺防治的重要一環。
(3)分辨真實自殺危機和情緒勒索的差異
這需要更專業的學習, 愛心會的志工也領受過,許多以自殺為賭氣或威脅之[情緒勒索]的案例, 大都是人格不成熟的朋友,一通電話揚言要自殺,周遭眾人多次疲於奔命之後,有時產生[狼來了]效應,分辨不出何者是真戲真做? 假戲假做?或是假戲真做? 甚至混淆和耽誤了真正的自殺危機者。
(4)建立醫療資源的資料庫:
包括清楚:「各醫院精神科醫師」,「掛號人次的限制」,「住院病床的數目」,「急診收留的界定」,「強制住院的法規」,「醫療轉介的程序」…等精神醫療資源的正確資訊,提供給求助的案主和家屬,以避免因來回奔波徒勞無功,反加重自殺者的挫折和絕望感。
(5)如何做快速有效的轉介:
深入了解醫院和醫院之間,是否有彼此支援聯繫的管道?例如:台大病床額滿時,醫師可否直接轉介其他醫院?儘速安置有自殺行動的個案?以及,公益團體的第一線志工 (包括愛心會或生命線..等諮詢電話),若發覺明顯自殺危機者,可否填寫提報單給醫療單位?
無價的生命 寧可錯置 不要誤放
我個人在多倫多亦投入心理衛生社區服務,故親身見識加拿大政府對自殺防治的嚴謹措施。即使非精神科醫師,比如家庭醫師或心理師,若聽見病人表示『自殺』的念頭,有義務立即安排轉介住院,醫院不得拒收;而病人也不得拒絕住院。除非家屬出面具保,否則家庭醫師會報請警察採取保護行動。總之,寧願錯置,也不願誤放,視個人的生命為至高價值。
反觀台灣的自殺防治工作,這幾年亦是耗費鉅資 鋪天蓋地的全面化宣導;但是,如何有效結合官方、醫療方、民間方…等各方之資源? 懇切建議主管機關的衛生署,發揮力量出面整合之,織成更緊密無縫的大網,以期降低自殺造成的家庭悲劇和社會損失。
註: 為顧及個人隱私 文中隱匿相關人士和志工之真實姓名
來不及抓住那隻下墜的手 - 蔡香蘋
版主: 愛心會網路志工團
來不及抓住那隻下墜的手 - 蔡香蘋
Life Vest Inside - Kindness Boomerang - "One Day"
http://youtu.be/nwAYpLVyeFU
我想社會需要更多像這樣的簡單舉動
可以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和善
幫助了別人後臉上的笑容好美!
http://youtu.be/nwAYpLVyeFU
我想社會需要更多像這樣的簡單舉動
可以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和善
幫助了別人後臉上的笑容好美!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