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瑜伽身心靈智慧分享>
~『“只管”是什麽?“只管”是一種生命氣勢,“只管”就是我們將所有的心念完全投入在當下,永遠只有眼前、只有當下的這一件事情在做。』
靜心冥想的瑜伽方法後來也被佛家共同採用,
佛學傳統傳到中國、日本,演化成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宗法門,
禪宗法門中的『只管打坐」常常被用來當作在禪修過程的
一個自我提醒、自我勉勵的法門。
然而,打坐不是只有在靜坐的時候,不是只有在坐著的時候才能稱為打坐。
也就是說一個人想要鍛煉定力時,如果他只用靜坐的方式,
肯定他的定力的鍛煉沒有辦法遍佈生活一切處,
可能只有靜坐的時候他定靜的工夫會比較好,
但一旦離開蒲團,他的定力的鍛煉可能就會中斷,
一旦回到日常生活之中,就會感覺到他的定力的訓練
是跟靜坐當中的訓練分裂的。
很多人以為“只管打坐”就是只要在打坐就好了。
其實“只管打坐”這句話的重點並不是“打坐”這兩個字,
重點是“只管”。
“只管”是什麽?“只管”是一種氣勢,
“只管”就是我們將所有的心念完全投入在當下,
永遠只有眼前、永遠只有當下的這一件事情在做。
也就是說“只管”它不是說我只能做一件事,
它的意思是說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用全身心投入,
所以那樣子的態度氣勢稱為“只管”。
因此,靜坐的時候我們要用全身心的氣勢去只管靜坐;
身體處於瑜伽姿勢時,只管感受身體,
當我們走路的時候,我們只管走路;
當我們吃飯的時候,只管吃飯;
當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只管工作;
說話的時候,只管說話……
這就是面對生活大小事的態度。
為什麽要只管打坐?這句話恰恰是對治我們現代人習性
非常好的一個方法,為什麽呢?
我們現在習慣做事的方法一心多用,
因為我們講究效率、講究速度,
所以我們習慣性地會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很多的事情。
這種方式不是說不行,但是長時間在這種方式、
這種氛圍下,養成的習慣之後,我們的心就會很忙亂。
我們很容易被外界所有的變化影響,
外在一旦發生什麽樣的事情,
我們的目光和心力一下子就被移動過去了。
我們的心很忙,很容易一有事情就分散精力去處理它。
其實這是心無法安定的結果。
所以我們現在經常會感覺心力很交瘁、感覺很疲倦,
那是因為我們消耗太多的時間在空想,在做無謂的計劃。
也就是說,如果是計劃你就好好地計劃,——就叫只管計劃。
你在做計劃的時候,其實你是用全身心的態度
投入你的計劃當中,可是我們現在有些人的計劃都是東想西想,
但是又不想清楚、不想透,只是把那個心思放在幻想未來上面。
這裏就占據了他三分之一的力氣。
另外三分之一的力氣花在糾結於發生過的事情上,
對於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對不對,
我們應該是處理完它就已經過去了。
就一個只管打坐的人來說,
如果你的態度是在只管打坐的時候,
應該是你在當下的這一刻處理完,你在處理的過程中,
就是只管處理當下這一刻的事情。
用一個態度每一次只對一件事,
而這個每一次只對一件事的這件事
就是你眼前的這件事。
瑜伽有兩大功法:感官收攝、專注ㄧ境,說得也是同樣的鍛鍊,
身心要經常收攝,聚焦一個具體的執行方式,
這樣的思維及行動也可稱為正念。
正念就是對於當下的每一刻你都清醒地對待它,
對當下的每一刻你都正面地去對待它。
就是念念相續不間斷,念念清明、念念都在。
正念就是以正見為前導的前提之下所產生的心念,
就是你的一個身心的態度。而這個身心的態度,
建立的前提是因為你已經擁有了對生命的正確的見解,
於是你在做的方向上就只管去做就好了。
就是說你已經知道了你的方向、目標在哪裏,
那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只要朝那個方向
不斷地向前踏出你的腳步。
“只管打坐”就是在這個前提下形成的一種鍛煉方法。
所以說它的前提仍然必須建立在清楚的正見上,
唯有擁有清楚的正見,只管打坐才有辦法、有氣勢,
就“只管”打坐才有辦法用。
“只管”不是任性,不是說你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只管”是對生命的一個態度,
它只是鼓勵你要用 “傾宇宙洪荒之力,
活在眼前一瞬剎那間”。
這句話其實就是源自於只管打坐,傾宇宙之力,
只管活在眼前;傾宇宙之力,只管做你當下這一刻的事。
它建立在就具體的做法是這樣,
前提是因為自己已經清楚地知道生命的方向是要往哪裏了,
剩下的只是做而已,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從“只管”的角度來說,不是最後的收獲不重要,
因為它對最後的收獲已經了然於心。
而且現在去談收獲是沒有意義的,
唯有實踐,收獲自然會有到來的ㄧ天。
實踐的方法其實沒有很困難,簡單來說就是念念分明,
就是我們說的正念,用清醒的態度面對眼前所有的一切事物,
知道你在做什麽、覺知你在做什麽,一旦你發覺你模糊了,
在發覺的那一刻你又回到清醒,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所以它其實只是不斷離開模糊的過程,
不斷離開心念太過分散的過程,
盡量讓我們的心念聚焦聚到眼前。
聚到眼前不是要很用力地抓住眼前的這件事情,
而是有一點像是用全觀的角度活在當下,
就是只管打坐它訓練的是一種心態,
就是要讓你脫離糾結,就是要讓你脫離那個無謂的幻想。
其實正是要讓你回到當下,
只是用只管的這件事情來提醒你
要養成這樣的一種氣勢來面對生命。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版面規則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緊記以下原則:活在當下、保持氣氛寧靜安定、少欲知足──禪修營小錦囊
https://www.buddhistdoor.org/tc/mingkok ... A%E4%B8%80
https://www.buddhistdoor.org/tc/mingkok ... A%E4%B8%80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張曼娟:我知道自己將會「孤獨老」,但不覺得悲慘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9684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9684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聖嚴法師:修行佛法,就是要從「有分別」的執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何謂「無分別」?
https://www.buddhistdoor.org/tc/news/%E ... 6%E5%88%A5
https://www.buddhistdoor.org/tc/news/%E ... 6%E5%88%A5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如何察覺自己的念頭?學習不受負面情緒影響及束縛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835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835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生命中的人來來去去
記得珍惜那些持續留在身邊的
也祝福那些即將或已經遠離的
人生在世,有緣就會來相聚
放不下又捨不得的,無緣強求難聚首
#一句話的力量
記得珍惜那些持續留在身邊的
也祝福那些即將或已經遠離的
人生在世,有緣就會來相聚
放不下又捨不得的,無緣強求難聚首
#一句話的力量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佛陀是人,不是神!」英國杜倫大學考古證據,實證佛陀出生於2600年前的尼泊爾藍毗尼園⋯⋯
https://www.buddhistdoor.org/tc/news/%E ... C%E5%9C%92
https://www.buddhistdoor.org/tc/news/%E ... C%E5%9C%92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當心中有貪,內心就會產生貪愛或想要所喜歡的。當有所喜愛,就會對之有所偏袒,就覺得那是好的。如果最喜愛,就會覺得那是最好的;如果非常喜愛,就會覺得那是非常好;如果只有一點好感,那就覺得有點好。一旦心出現如此的偏袒,即使那是不好的,心也會覺得那是好的。
同樣的,當心生起了“嗔”,即偏於不喜歡或憎惡。如果最憎惡的,就會說那是最不好的;若很憎惡的,就會覺得那很不好;如果只是一點點的不喜歡就會說那只是一點點的不好。這完全取決於厭惡的程度。
如果心中有“痴”就更加的難於見到真相,就好像視力不好的眼睛難於看清,無法正確了解。即使想要去了解,也不能掌握真相,因為內心已被“痴”的力量占據了。
因此,貪嗔痴不只是讓心難於安定下來,更蒙蔽了智慧,讓智慧難於增長。
所以,在佛教有兩大“業處”(禪法):
1)止禪(samatha Kammaṭhāna 止業處):讓心平靜(止)的修行法門;
2)觀禪(Vipassanā Kammaṭhāna 觀業處):讓心生起觀照,清楚明確的了解。
初始該修“止禪”,以讓心平靜,免於“貪嗔痴”的牢牢捆縛,之後再修“觀禪”。一旦心免除了貪嗔痴重重的束縛,心就沒有了上述的偏袒。當心裡沒有了偏袒,才能如實的觀照諸法實相。
~Somdej Yannasangwon(泰國第19任僧王)
同樣的,當心生起了“嗔”,即偏於不喜歡或憎惡。如果最憎惡的,就會說那是最不好的;若很憎惡的,就會覺得那很不好;如果只是一點點的不喜歡就會說那只是一點點的不好。這完全取決於厭惡的程度。
如果心中有“痴”就更加的難於見到真相,就好像視力不好的眼睛難於看清,無法正確了解。即使想要去了解,也不能掌握真相,因為內心已被“痴”的力量占據了。
因此,貪嗔痴不只是讓心難於安定下來,更蒙蔽了智慧,讓智慧難於增長。
所以,在佛教有兩大“業處”(禪法):
1)止禪(samatha Kammaṭhāna 止業處):讓心平靜(止)的修行法門;
2)觀禪(Vipassanā Kammaṭhāna 觀業處):讓心生起觀照,清楚明確的了解。
初始該修“止禪”,以讓心平靜,免於“貪嗔痴”的牢牢捆縛,之後再修“觀禪”。一旦心免除了貪嗔痴重重的束縛,心就沒有了上述的偏袒。當心裡沒有了偏袒,才能如實的觀照諸法實相。
~Somdej Yannasangwon(泰國第19任僧王)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學法,就是要頻繁洞見到自己身心的實相。一旦心願意接受實相——身是無常、苦與無我的,心也是無常、苦與無我的,那麼無論在生命之中發生什麼,心都不覺得苦悶。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涅槃瑜伽身心智慧>
~『真正的美,是回來做自己,身體是心靈的鏡子,
心靈是身體的影子,美是回來做自己。』
幾乎99%的人都曾經在某個時刻討厭過自己的身體或者長相,
為何我們如此不喜歡自己的身體和長相呢?心理學研究發現,
三個因素造成了我們的對身體外貌的看法和對美的感受:
(1)原生家庭
不管是重男輕女或是重女輕男,
都會造成孩子的身體性別價值感低,
在成長的過程中養育者也會把自己對身體的評判觀念傳遞給孩子。
例如有的養育者說你長成這樣沒有人會喜歡你,
或是幼年經歷了嚴厲的打罵,
讓孩子覺得自己和自己的身體都是不被接納的。
當青春期的孩子有正常的愛美行為時,
如果父母傳遞出愛美是不好的,
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了,不要打扮自己,
會讓孩子失去接納欣賞自己真實模樣的機會。
(2)社會文化
這種社會文化不具有普世性,如果文化又受到男權思想的影響,
就會形成對身高、膚色甚至五官分布的狹隘的審美模式。
例如東方人的“一白遮百醜”的傳統導致大部分男性
都對皮膚白皙的女人更關注,那麽皮膚白皙就占有了一種優勢,
不符合這個審美標準的,就需要去改善。
(3)時尚潮流
這是媒體和商家的聯手戲,媒體說今年流行小麥色,
大家就去曬成小麥色,流行錐子臉,大家就去整成錐子臉,
不符合潮流的就不是當下主流認可的美。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一書中提到:
我們的身體會記住在童年甚至在成年時期所有經歷的情緒記憶,
這些記憶影響著我們身體所有的負面感受,
也造成了我們的身體無法和心靈共同合作,
無法活出我們想要的活力四射的能量。
而身體心理學家調查研究實證,
身體的癥狀是在提醒我們為自己“為自己而活”的訊號,
例如:
肚子裏的脂肪是心浮氣躁的集合器,
也有我們承接了父輩們的情緒;
腰痛是我已經付出這麽多的憤怒,
也有對兩性關係的恐懼;
膝蓋痛是對伴侶的生氣,
也有找不到方向感的焦慮;
生理期的各種不適是內在小孩在傷心,
也有對女性能量的排斥;
肩膀僵硬是對自由的渴望,
也有想要擁抱又害怕拒絕的恐懼;
堅硬的胃堆滿了說不出的情緒,
也有愛壓抑在這裏;
便秘是總想拖延的後遺癥,
也有遺忘了未竟之事的秘密;
皮膚長各種痘痘或是過敏
大部分是對自己挑剔,過於保護自己。
我們生活的環境幾乎每天都有信息告訴我們自己還不夠美、
不夠好、不夠成功,而過快的難以負荷的節奏,
又讓我們一直處在緊張、競爭和怕被淘汰的焦慮中。
恐懼、擔憂和焦慮只有用滑手機來轉移註意力,
而沒有規律的生活、放縱不健康的飲食、時好時壞的空氣……
這些後果,都是我們的身體在承擔。
真正的美,是回來做自己,身體是心靈的鏡子,
心靈是身體的影子,美是回來做自己。
身體是容納靈魂的容器,不是束縛你牢籠,
一個新的開始,從愛自己的身體開始。
~『真正的美,是回來做自己,身體是心靈的鏡子,
心靈是身體的影子,美是回來做自己。』
幾乎99%的人都曾經在某個時刻討厭過自己的身體或者長相,
為何我們如此不喜歡自己的身體和長相呢?心理學研究發現,
三個因素造成了我們的對身體外貌的看法和對美的感受:
(1)原生家庭
不管是重男輕女或是重女輕男,
都會造成孩子的身體性別價值感低,
在成長的過程中養育者也會把自己對身體的評判觀念傳遞給孩子。
例如有的養育者說你長成這樣沒有人會喜歡你,
或是幼年經歷了嚴厲的打罵,
讓孩子覺得自己和自己的身體都是不被接納的。
當青春期的孩子有正常的愛美行為時,
如果父母傳遞出愛美是不好的,
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了,不要打扮自己,
會讓孩子失去接納欣賞自己真實模樣的機會。
(2)社會文化
這種社會文化不具有普世性,如果文化又受到男權思想的影響,
就會形成對身高、膚色甚至五官分布的狹隘的審美模式。
例如東方人的“一白遮百醜”的傳統導致大部分男性
都對皮膚白皙的女人更關注,那麽皮膚白皙就占有了一種優勢,
不符合這個審美標準的,就需要去改善。
(3)時尚潮流
這是媒體和商家的聯手戲,媒體說今年流行小麥色,
大家就去曬成小麥色,流行錐子臉,大家就去整成錐子臉,
不符合潮流的就不是當下主流認可的美。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一書中提到:
我們的身體會記住在童年甚至在成年時期所有經歷的情緒記憶,
這些記憶影響著我們身體所有的負面感受,
也造成了我們的身體無法和心靈共同合作,
無法活出我們想要的活力四射的能量。
而身體心理學家調查研究實證,
身體的癥狀是在提醒我們為自己“為自己而活”的訊號,
例如:
肚子裏的脂肪是心浮氣躁的集合器,
也有我們承接了父輩們的情緒;
腰痛是我已經付出這麽多的憤怒,
也有對兩性關係的恐懼;
膝蓋痛是對伴侶的生氣,
也有找不到方向感的焦慮;
生理期的各種不適是內在小孩在傷心,
也有對女性能量的排斥;
肩膀僵硬是對自由的渴望,
也有想要擁抱又害怕拒絕的恐懼;
堅硬的胃堆滿了說不出的情緒,
也有愛壓抑在這裏;
便秘是總想拖延的後遺癥,
也有遺忘了未竟之事的秘密;
皮膚長各種痘痘或是過敏
大部分是對自己挑剔,過於保護自己。
我們生活的環境幾乎每天都有信息告訴我們自己還不夠美、
不夠好、不夠成功,而過快的難以負荷的節奏,
又讓我們一直處在緊張、競爭和怕被淘汰的焦慮中。
恐懼、擔憂和焦慮只有用滑手機來轉移註意力,
而沒有規律的生活、放縱不健康的飲食、時好時壞的空氣……
這些後果,都是我們的身體在承擔。
真正的美,是回來做自己,身體是心靈的鏡子,
心靈是身體的影子,美是回來做自己。
身體是容納靈魂的容器,不是束縛你牢籠,
一個新的開始,從愛自己的身體開始。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人生不應該只有加法,更要學會減法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870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870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書摘】《動態跑步療法》正念跑步的重要
http://tw.running.biji.co/index.php?q=n ... D%E8%A6%81
http://tw.running.biji.co/index.php?q=n ... D%E8%A6%81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