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一/不後悔, 投入瞬間帶來的一切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399/2055921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版面規則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別人要怎麼說,都無需太在意。
業是他造的,不是你,
所以不需把對方的話放在心上。
~尊者阿姜摩訶布瓦(Luangta Maha Boowa)
業是他造的,不是你,
所以不需把對方的話放在心上。
~尊者阿姜摩訶布瓦(Luangta Maha Boowa)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沒錢可不可以布施?】
沒錢可不可以布施?
可以布施!
你布施什麼,人我不爭;
你布施什麼,諸惡不作;
你布施什麼,酒肉不食;
你財物不貪、恩愛不戀,
這個就是【布施】!
所以,以後人家罵你什麼、說你什麼,誤會你什麼...
你不要爭,
你可不可以布施,可以!
#不要爭、#不要暗暗在哭,那也不叫布施,那個一直計較。
#也不哭、#心裡也不難過;
#也不會不屑、#也不會不理;
#你內心有成人之美,
你會想說,我怎麼樣把這個事情圓滿,
這就是「布施波羅蜜」。
文:張慶祥先生(黃庭禪創辦人)
#寬兩秒
#兩日覓心體驗
#黃庭禪
#學習心法讓生活更美好
#修行先修心
~~~~~~~~~~~~~~~~~~~
報名網址:https://goo.gl/aqrRcT
詢問電話: (02)2217-4564
電子信箱: clshtz@gmail.com
沒錢可不可以布施?
可以布施!
你布施什麼,人我不爭;
你布施什麼,諸惡不作;
你布施什麼,酒肉不食;
你財物不貪、恩愛不戀,
這個就是【布施】!
所以,以後人家罵你什麼、說你什麼,誤會你什麼...
你不要爭,
你可不可以布施,可以!
#不要爭、#不要暗暗在哭,那也不叫布施,那個一直計較。
#也不哭、#心裡也不難過;
#也不會不屑、#也不會不理;
#你內心有成人之美,
你會想說,我怎麼樣把這個事情圓滿,
這就是「布施波羅蜜」。
文:張慶祥先生(黃庭禪創辦人)
#寬兩秒
#兩日覓心體驗
#黃庭禪
#學習心法讓生活更美好
#修行先修心
~~~~~~~~~~~~~~~~~~~
報名網址:https://goo.gl/aqrRcT
詢問電話: (02)2217-4564
電子信箱: clshtz@gmail.com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今日的瑜伽省思>
雖然無事不拖的人確實難找,
然而從不拖延、今日事今日畢的人也很罕見。
人都會拖延,只不過程度有輕有重。
很多教我們應對推延的辦法,都是從時間管理入手,
實際上時間管理通常只對那些最不拖延的人,
也就是拖延程度比較低的人,比較有效。
大多數人的拖延都不是效率或者時間管理問題
很多情況下拖延是因為我們在逃避不想面對的問題。
深入地分析拖延背後的心理因素,
絕大多數的拖延癥,都是因為怕。
簡而言之就是:怕苦,怕累,怕受罪,
更深的層面就是害怕失敗,害怕做的不完美。
被拖著不完成的事,通常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搞定的
面對這些有挑戰性的任務,人們可能變得不自信,
生怕自己做不好、完不成。
因為承受不了“失敗”的滋味而出現了逃避心態,
索性把事情擱著不做。
我們最嚴厲的批評者,就是我們自己。
最不能認同我們錯誤的,就是我們自己。
而且,多數時候,我們容易犯錯誤,
把我們所做的事,等同於我們自己。
比如說,我們某件事搞砸了,我們心裏想的不是:
我這件事做得糟透了,而是“我這個人糟透了,我真差勁。”
若你曾跟自己的內心小孩對話,
你就會了解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
我們養成拖拉的習慣不完全是自己的錯,
在功利主義的教育背景下,
大部分的人只看結果只看最後的成績,
很少有人會去稱讚你努力的『過程』,
成敗論英雄的短視近利讓曾經嚐過ㄧ敗千丈苦果的你
形成了『志在得獎,不在參加』的信念
只要你對參與的行動沒有信心,
你便開始拖延。
然而,我們無需一味自責、一味憎恨自己拖延,
當我們追本溯源,看見拖延的原因,
所有的行動貴在經歷,貴在ㄧ次又ㄧ次的嘗試,
因為生命力量與智慧的累積來自於『做』的過程,
最終所獲得獎盃、認同、讚賞都不過是錦上添花,
多走的彎路反而讓我們看見更豐盛的生命全貌。
拖延是來提醒我們的一個信差,
如果能意識到自己的拖延,
也就意味著我們沒能活出生命的熱情。
因為所有讓我們拖延的事情,都是我們內心不想做的,
而是你周圍的人、這個社會期望我們去完成的。
一件事情必須真正打動你,才能產生能量,
為你啟動內在動力,而不是給你外在壓力。
若你不想在拖延症中內耗於『做』與『不做』的思慮,
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對自己不再懶散;
你應聽從你的內在指引的呼喚:
成為你自己!
認真思索自己究竟想要什麽,
想成為什麽樣的人,過什麽樣的生活。
想清楚了就去做,只管去做,為自己並承擔責任。
這才是根治拖延的最終藥方。
雖然無事不拖的人確實難找,
然而從不拖延、今日事今日畢的人也很罕見。
人都會拖延,只不過程度有輕有重。
很多教我們應對推延的辦法,都是從時間管理入手,
實際上時間管理通常只對那些最不拖延的人,
也就是拖延程度比較低的人,比較有效。
大多數人的拖延都不是效率或者時間管理問題
很多情況下拖延是因為我們在逃避不想面對的問題。
深入地分析拖延背後的心理因素,
絕大多數的拖延癥,都是因為怕。
簡而言之就是:怕苦,怕累,怕受罪,
更深的層面就是害怕失敗,害怕做的不完美。
被拖著不完成的事,通常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搞定的
面對這些有挑戰性的任務,人們可能變得不自信,
生怕自己做不好、完不成。
因為承受不了“失敗”的滋味而出現了逃避心態,
索性把事情擱著不做。
我們最嚴厲的批評者,就是我們自己。
最不能認同我們錯誤的,就是我們自己。
而且,多數時候,我們容易犯錯誤,
把我們所做的事,等同於我們自己。
比如說,我們某件事搞砸了,我們心裏想的不是:
我這件事做得糟透了,而是“我這個人糟透了,我真差勁。”
若你曾跟自己的內心小孩對話,
你就會了解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
我們養成拖拉的習慣不完全是自己的錯,
在功利主義的教育背景下,
大部分的人只看結果只看最後的成績,
很少有人會去稱讚你努力的『過程』,
成敗論英雄的短視近利讓曾經嚐過ㄧ敗千丈苦果的你
形成了『志在得獎,不在參加』的信念
只要你對參與的行動沒有信心,
你便開始拖延。
然而,我們無需一味自責、一味憎恨自己拖延,
當我們追本溯源,看見拖延的原因,
所有的行動貴在經歷,貴在ㄧ次又ㄧ次的嘗試,
因為生命力量與智慧的累積來自於『做』的過程,
最終所獲得獎盃、認同、讚賞都不過是錦上添花,
多走的彎路反而讓我們看見更豐盛的生命全貌。
拖延是來提醒我們的一個信差,
如果能意識到自己的拖延,
也就意味著我們沒能活出生命的熱情。
因為所有讓我們拖延的事情,都是我們內心不想做的,
而是你周圍的人、這個社會期望我們去完成的。
一件事情必須真正打動你,才能產生能量,
為你啟動內在動力,而不是給你外在壓力。
若你不想在拖延症中內耗於『做』與『不做』的思慮,
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對自己不再懶散;
你應聽從你的內在指引的呼喚:
成為你自己!
認真思索自己究竟想要什麽,
想成為什麽樣的人,過什麽樣的生活。
想清楚了就去做,只管去做,為自己並承擔責任。
這才是根治拖延的最終藥方。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 做一個好相處,又真誠的人
如果你化解了自己的嗔心,這表示其他人不需再小心翼翼的對待你,或者擔心他們說什麼會冒犯到你。你會是一個好相處又真誠的人。
我所認識的覺醒的人們,全都非常頑皮、滿懷好奇,不受任何事情所威脅。他們用全然開放的眼和心投入每一個狀況。他們熱愛生活,而非熱愛嗔恨。他們看來一點兒都不怕沒安全感。
為了轉變習氣、焚燒嗔心的種子,我們需要對正向的無根基感、或正向的不安全感培養興趣。當然,我們往往都想逃避那種難受不安的感覺,而這個做法也看似合理。除非你或許已經注意到,這個做法其實並不奏效—否則,它就會看似合理。
打從我們懂事以來,便用同樣的方法在尋求安適,但我們的嗔恨、焦慮和怨氣,似乎一點兒都沒減輕。我們需要培養對無根基感的興趣;我們需要對它產生好奇,並願意暫停一下,在那不安全感的空間裡停留一會。
~~ 眾生文化,5月好書,再度推薦:
佩瑪.丘卓《別上鉤:轉「怒火」為「清涼」的6堂課》
圖片說明: 大寶法王在第34屆噶舉大祈願法會
# 佛陀聖誕快樂。
#《別上鉤》第6堂課:正面的不安全感
#暫停一下,深深吸氣、緩緩吐氣。永遠不要低估這單純暫停的力量。
# 今日、明日、未來活著的每一日,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在為此生的將來和世界的將來種下種子
如果你化解了自己的嗔心,這表示其他人不需再小心翼翼的對待你,或者擔心他們說什麼會冒犯到你。你會是一個好相處又真誠的人。
我所認識的覺醒的人們,全都非常頑皮、滿懷好奇,不受任何事情所威脅。他們用全然開放的眼和心投入每一個狀況。他們熱愛生活,而非熱愛嗔恨。他們看來一點兒都不怕沒安全感。
為了轉變習氣、焚燒嗔心的種子,我們需要對正向的無根基感、或正向的不安全感培養興趣。當然,我們往往都想逃避那種難受不安的感覺,而這個做法也看似合理。除非你或許已經注意到,這個做法其實並不奏效—否則,它就會看似合理。
打從我們懂事以來,便用同樣的方法在尋求安適,但我們的嗔恨、焦慮和怨氣,似乎一點兒都沒減輕。我們需要培養對無根基感的興趣;我們需要對它產生好奇,並願意暫停一下,在那不安全感的空間裡停留一會。
~~ 眾生文化,5月好書,再度推薦:
佩瑪.丘卓《別上鉤:轉「怒火」為「清涼」的6堂課》
圖片說明: 大寶法王在第34屆噶舉大祈願法會
# 佛陀聖誕快樂。
#《別上鉤》第6堂課:正面的不安全感
#暫停一下,深深吸氣、緩緩吐氣。永遠不要低估這單純暫停的力量。
# 今日、明日、未來活著的每一日,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在為此生的將來和世界的將來種下種子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當我們想要擺脫一種感覺,我們其實在強化它。如果把對境、感覺、感官知覺或其他各種體驗當作敵人,它們就會變得更強壯:我們同時在抗拒它、也在向它屈服。我們該怎麼做呢?佛陀提出的方法是:單純的看著我們所有的念頭和感覺,直觀我在生氣、我在嫉妒、我感到疲倦、我感到害怕。直觀的時候,我們逐漸會注意到,念頭和感覺已經不像它們原本出現時,那樣的固定和堅實。
~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人類渴望自由。而事實卻是,人類淪為了欲望的奴隸。
欲望是一位隱形的老板,人類從未意識到自己是其奴隸,也從未想過要解放自己,只是一味地遵從老板的指令在行事。這位老板看似對我們疼愛備至,甚至對我們寄予厚望,不分晝夜的指揮我們趨樂避苦。事實上,這樣會導致我們身心俱疲,且永無止息。快樂總是轉瞬即逝而無法捉持,痛苦卻始終與蘊同在,如影隨形。因此,想要讓蘊永遠離苦得樂的願望,終究只是夢幻泡影。
~《唯一路》隆波帕默尊者
欲望是一位隱形的老板,人類從未意識到自己是其奴隸,也從未想過要解放自己,只是一味地遵從老板的指令在行事。這位老板看似對我們疼愛備至,甚至對我們寄予厚望,不分晝夜的指揮我們趨樂避苦。事實上,這樣會導致我們身心俱疲,且永無止息。快樂總是轉瞬即逝而無法捉持,痛苦卻始終與蘊同在,如影隨形。因此,想要讓蘊永遠離苦得樂的願望,終究只是夢幻泡影。
~《唯一路》隆波帕默尊者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涅槃瑜伽身心靈智慧分享>
~『當我們精氣神飽滿的時候,你很難被外邪所侵。而當我們的精氣神比較薄弱的時候就容易生病。一樣的道理,煩惱也是。什麽時候我們容易被外界的環境誘發內在的煩惱呢?就是你的心力處於渙散的時候。』
在人生的經歷中,我們確實會遇到很多喜歡和不喜歡的事。
如果出現的感受是讓我們喜歡的,
那我們自然會想要去追逐它、擁有它或者留住它;
如果這些感受是讓我們不喜歡的,
我們就會想要離開它、排斥它,根本不想跟它碰面。
而這些讓我們不想跟它碰面、想要遠離的東西就是煩惱。
人和動物相比有很類似的地方,
其中一點就是我們的煩惱也不盡相同。
我們和動物一樣,有不喜歡的食物,
不喜歡的生活環境(太冷、太熱),
諸如此類的其實都是屬於生理上的問題。
可是人跟動物差異比較大的部分是來自心裏的問題。
我們可能比動物更需要安全感。
這個安全感不僅僅來源於生存,
還來源於社會關係、家庭關系、財富、金錢、名利、尊嚴等等,
這些可能都是跟動物有比較大差距的地方,
而這些卻都是我們作為人類在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部分。
可是人為什麽會這樣呢?
我們總是跟煩惱的影子作戰
從禪修的角度來說,其實是因為人的內心對世界
有一個錯誤認識-也就是所謂的“無明”,
但一般我們意識不到這點,
我們僅僅感受到由這點而產生的結果。
比如有人說你壞話,讓你很不舒服,
於是你就對這個不舒服的情緒產生對抗,
想遠離或消滅這個情緒與煩惱。
可是這種做法並無法解決出現煩惱的原因,
只是陷入與煩惱的結果不斷糾纏的過程之中。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跟煩惱的結果做戰鬥,
很少有能力直接找到煩惱的原因。
甚至在跟煩惱結果作戰的這個過程中也大部分是以失敗告終,
導致我們很容易生氣、焦慮、產生低落的情緒,
也很容易顯得不安。
我們想戰勝煩惱,事實上卻沒有能力做到,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煩惱是從哪裏出來的。
於是我們只是在不斷地跟煩惱的影子作戰。
解決煩惱最重要的關鍵是認清煩惱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煩惱的根源不僅僅是一個道理或知識,
而是需要你真正從心底,從潛意識裏去認可。
所以這個找尋答案的過程必須你親自去經歷。
不過在你找到煩惱的根源之前,你必須先擁有一些能力。
這就如同我們要去登山,或是進行一趟長途旅程,
必然要準備水、食物、錢財這些基本物資;
再來對要去的方向,即目的地要有一定的了解;
再就是我們如何到那裏,我們必須要選擇方法,
最終我們要鍛煉我們能夠去那裏的能力。
在我們踏上解決煩惱的路途之前,
首先自己要儲備一些乾糧。
如果我們連吃飽肚子或維持生命
這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沒法解決時,
我們是沒有能力去解決這個叫“煩惱”的東西的。
我們跟動物相似的地方在於一些屬於本能的東西,
這些東西必須要先獲得滿足,
接下來才有可能解決關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問題。
所以我們必須要首先保證屬於生理上的問題得到適當的滿足。
很多人認為修行就不必理會這些“世俗的瑣事”,
其實那是不可能的,我們既然活在世界上,
就不可能跟其他的人、跟所處的社會脫離關係,
不可能完全離群索居,既然我們要在這個社會生存,
就必須滿足這個身體的需求,要給它食物,
要保證它健康,這都是基本的要求。
在我們開始要解決“煩惱”之前,
如果這些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話,
它必然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干擾到你。
餓著肚子的時候,我們是很難去想其他問題的,
口袋裏沒有半毛錢的時候,
也很難在心靈層面獲得進一步的提升。
但當這個部分一旦得到基本的滿足後,
我們就必須要開始往下走,
研究如何找到直探煩惱根源的方法。
剛開始,我們還不知道煩惱的根源究竟在哪裏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具備面對煩惱的能力,
這是今天要談的最關鍵的一點。
一般來說,當我們看到煩惱的時候,
通常會用幾種方式來面對它:
第一種方式叫避開煩惱。
避開煩惱這件事情如果對應到佛法修行來說,就是戒律。
遵守戒律,就像遵守法律一樣,它能夠避開一些煩惱,
讓我們少受到煩惱的干擾,可是這並不是解決煩惱最好的方法,
它只是一個基礎部分,當你避開煩惱之後,
你需要在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當中,培養第二種方式-提升面對煩惱的能力,
也就是面對它、接納它,這兩個在修行層面來說,就是定力的訓練。
能夠以穩定的心智面對身邊所發生的一切問題,這就是定力。
而人要如何才能擁有穩定的心智來面對一切所發生的事物、
面對出現在眼前的煩惱呢?關鍵在於我們平常的心力要常處於收攝的狀態!
什麽意思?愛好中醫的朋友知道,
當我們精氣神飽滿的時候,你很難被外邪所侵。
而當我們的精氣神比較薄弱的時候就容易生病。
一樣的道理,煩惱也是。
什麽時候我們容易被外界的環境誘發內在的煩惱呢?
就是你的心力處於渙散的時候。
什麽叫心力渙散?就是很容易胡思亂想,
對事情很容易糾結,一有東西出來,你就容易被它吸引;
一有事物出現,你就被它拉扯去,很難讓心停下來。
於是你身上的精氣神就會到處發散,
心神就無法常處於回收、收攝的狀態。
當你處於精氣神比較渙散的時候,
外在的事物一發生,你就很容易被它影響,
內在屬於煩惱源頭的一些東西就會被引出來,
然後在你身上產生了煩惱的現象。
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之中,
鍛煉自己能夠將精氣神回收的能力。
這件事情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不是那麽容易的,
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
其實很難將精氣神回收。但如果你真想要解決煩惱,
而不是嘴巴上說說,那你就必須下功夫去鍛煉這個能力。
接下來我們需要培養直面煩惱的能力。
而對於每天都被眾多信息所包圍的我們,
如果心力渙散,則更容易引發煩惱。
那應該如何讓心力集中,收攝身心呢?
有沒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用上的方法?
以下將為大家推薦幾個能夠將心神收攝的方法。
(1) 閉上眼睛,享受生命的歸零
我們在匆匆忙忙的生活之中,就好像是處於洪流當中,
所以要學習經常閉上眼睛,當你閉上眼睛的那一刻,
你就從生活的洪流當中把自己拉出來了。
當閉上眼睛的時候,要跟剛剛所有發生的一切事情說再見,
品嘗這一刻從洪流中出來的感覺。
只有當下這一刻,只有閉上眼睛的這一刻。
閉上眼睛,十秒鐘、一分鐘、三分鐘、十分鐘都可以。
但不管你閉上眼睛多久,你都要像閉上眼睛的第一秒鐘那樣,
你要鍛煉這種能力。而當張開眼睛的那一刻,
你的世界就重新開始,這就是生命當中的歸零。
平常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靜心,
其實靜心就是一種讓我們經常回到零的狀態的方法,
讓我們的身心回到當下的此刻,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讓自己閉上眼睛,
在等車的片刻,在等餐點到桌上的片刻,
在走路時看到一棵樹很美駐足的片刻,
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這樣的片刻,
或者你也可以每天專門安排一個時間,
讓自己閉眼,歸零。都可以。
無論你採用怎樣的方式,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天,
至少每天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多次閉上眼睛,
回到零的世界。這個是屬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需要關注的第一件事情。
(2) 感受走路,不要匆忙奔往下一站
第二件事情,我鼓勵大家常常要注意足下。
“注意足下”是什麽意思?注意足下就是要感受你的走路,
你的腳其實就是你另外的兩隻手。
但是我們的腳每天都在走路,
卻很少感受到腳接觸大地的感覺。
我們總是很匆忙,只想趕到下一個目的地,
卻很少停下來感受。其實腳每天都在跟大地接觸,
每天都在跟大地對話,但是我們不知道,
也沒有感受到這個過程。
感受自己的腳跟地面接觸時,跟土地交流,
腳離開地面的時候也是一樣。經常做這件事情,
你的生活就會慢下來。
一個能讓生活慢下來的人,他就不會急著趕往下一個目的地,
就比較能夠停留在當下這一刻,
我們的心跑得比我們的動作要快,
我們沒有辦法停下來聽別人說話,
沒有辦法停下來感受這一刻發生的事情,
我們永遠想要趕到下一個目的地,
永遠想要讓人家把話趕快說完。
這個世界這麽趕,所有的時間都曾在你面前一一走過,
但你永遠看到的是下一秒,而不是這一秒。
所以當時間從你眼前走過的時候,
你沒有辦法品味到它的風景,
你只是感受到它的迅速、
它所引起的焦慮或者格外感受到它的無常。
以上這兩件事情是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定力的基礎。
當然不是說這兩件事情鍛煉好了,你就已經有很強的定力,
但它們是基本功。平時要經常做這兩件事,
然後把它們的感覺延伸到生活當中。
什麽意思?當你習慣了更願意用腳去跟地面談話的時候,
你就會在生活當中經常處於能夠跟世界接觸的狀態,
你會用你的手跟世界接觸,用你的臉跟世界接觸,
用你的身體跟世界接觸。
然後當你常常閉上眼睛習慣了,
你的身體就常常能夠歸零,
常常能夠回到心神不發散的狀態。
雖然可能不見得是完全的歸零,
但是絕對比你剛剛百分之百的發散要好。
經常鍛煉這兩件事情,它們就能夠滲透到你的日常生活當中,
讓生活的節奏相對緩慢下來。
這個緩慢並不是說你的動作要慢,
而是代表你的心能夠比較清明,
比較能夠看清楚世界在你眼前走過的過程,
而不再是匆匆忙忙的。
一個不太匆忙的人,
他就比較有能力面對一切來到眼前的煩惱。
當然,如果要解決煩惱,最重要的仍然是我剛剛說的,
要提升我們看清楚煩惱的能力。
煩惱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這件事情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非常簡單。
佛陀告訴我們,因為我們內在有一個叫做無明的錯覺,
它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使我們產生了錯誤的認知,
結果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也許現在大家覺得“無明”聽起來很玄,
但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於世界有一個期待,
可是世界的運轉方式跟我們的期待實際上是有落差的,
我們對於這個落差沒有辦法接受,於是就產生了糾結和煩惱。
如果有一天,我們對於世間所發生的一切事物,
都能夠接納它,了解世間的一切都在以它獨一無二的方式出現,
我們不再用心目中的期待去要求它;
也不會因為我們的期待無法跟世間的步調相吻合而產生糾結,
我們就慢慢具備了化解煩惱,轉化煩惱的能力。
簡單總結一下解決煩惱的過程是:
1、當你定力相對比較弱的時候,
你可以先避開煩惱,但要知道那並不是最好的方式;
2、等你定力增強一些的時候,
你要鍛煉自己能夠面對煩惱的能力;
3、等你能夠真正面對煩惱之後,
你就必然能夠開始看清它、接納它、包容它、轉換它、跨越它。
文字:楊碩誠
~『當我們精氣神飽滿的時候,你很難被外邪所侵。而當我們的精氣神比較薄弱的時候就容易生病。一樣的道理,煩惱也是。什麽時候我們容易被外界的環境誘發內在的煩惱呢?就是你的心力處於渙散的時候。』
在人生的經歷中,我們確實會遇到很多喜歡和不喜歡的事。
如果出現的感受是讓我們喜歡的,
那我們自然會想要去追逐它、擁有它或者留住它;
如果這些感受是讓我們不喜歡的,
我們就會想要離開它、排斥它,根本不想跟它碰面。
而這些讓我們不想跟它碰面、想要遠離的東西就是煩惱。
人和動物相比有很類似的地方,
其中一點就是我們的煩惱也不盡相同。
我們和動物一樣,有不喜歡的食物,
不喜歡的生活環境(太冷、太熱),
諸如此類的其實都是屬於生理上的問題。
可是人跟動物差異比較大的部分是來自心裏的問題。
我們可能比動物更需要安全感。
這個安全感不僅僅來源於生存,
還來源於社會關係、家庭關系、財富、金錢、名利、尊嚴等等,
這些可能都是跟動物有比較大差距的地方,
而這些卻都是我們作為人類在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部分。
可是人為什麽會這樣呢?
我們總是跟煩惱的影子作戰
從禪修的角度來說,其實是因為人的內心對世界
有一個錯誤認識-也就是所謂的“無明”,
但一般我們意識不到這點,
我們僅僅感受到由這點而產生的結果。
比如有人說你壞話,讓你很不舒服,
於是你就對這個不舒服的情緒產生對抗,
想遠離或消滅這個情緒與煩惱。
可是這種做法並無法解決出現煩惱的原因,
只是陷入與煩惱的結果不斷糾纏的過程之中。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跟煩惱的結果做戰鬥,
很少有能力直接找到煩惱的原因。
甚至在跟煩惱結果作戰的這個過程中也大部分是以失敗告終,
導致我們很容易生氣、焦慮、產生低落的情緒,
也很容易顯得不安。
我們想戰勝煩惱,事實上卻沒有能力做到,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煩惱是從哪裏出來的。
於是我們只是在不斷地跟煩惱的影子作戰。
解決煩惱最重要的關鍵是認清煩惱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煩惱的根源不僅僅是一個道理或知識,
而是需要你真正從心底,從潛意識裏去認可。
所以這個找尋答案的過程必須你親自去經歷。
不過在你找到煩惱的根源之前,你必須先擁有一些能力。
這就如同我們要去登山,或是進行一趟長途旅程,
必然要準備水、食物、錢財這些基本物資;
再來對要去的方向,即目的地要有一定的了解;
再就是我們如何到那裏,我們必須要選擇方法,
最終我們要鍛煉我們能夠去那裏的能力。
在我們踏上解決煩惱的路途之前,
首先自己要儲備一些乾糧。
如果我們連吃飽肚子或維持生命
這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沒法解決時,
我們是沒有能力去解決這個叫“煩惱”的東西的。
我們跟動物相似的地方在於一些屬於本能的東西,
這些東西必須要先獲得滿足,
接下來才有可能解決關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問題。
所以我們必須要首先保證屬於生理上的問題得到適當的滿足。
很多人認為修行就不必理會這些“世俗的瑣事”,
其實那是不可能的,我們既然活在世界上,
就不可能跟其他的人、跟所處的社會脫離關係,
不可能完全離群索居,既然我們要在這個社會生存,
就必須滿足這個身體的需求,要給它食物,
要保證它健康,這都是基本的要求。
在我們開始要解決“煩惱”之前,
如果這些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話,
它必然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干擾到你。
餓著肚子的時候,我們是很難去想其他問題的,
口袋裏沒有半毛錢的時候,
也很難在心靈層面獲得進一步的提升。
但當這個部分一旦得到基本的滿足後,
我們就必須要開始往下走,
研究如何找到直探煩惱根源的方法。
剛開始,我們還不知道煩惱的根源究竟在哪裏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具備面對煩惱的能力,
這是今天要談的最關鍵的一點。
一般來說,當我們看到煩惱的時候,
通常會用幾種方式來面對它:
第一種方式叫避開煩惱。
避開煩惱這件事情如果對應到佛法修行來說,就是戒律。
遵守戒律,就像遵守法律一樣,它能夠避開一些煩惱,
讓我們少受到煩惱的干擾,可是這並不是解決煩惱最好的方法,
它只是一個基礎部分,當你避開煩惱之後,
你需要在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當中,培養第二種方式-提升面對煩惱的能力,
也就是面對它、接納它,這兩個在修行層面來說,就是定力的訓練。
能夠以穩定的心智面對身邊所發生的一切問題,這就是定力。
而人要如何才能擁有穩定的心智來面對一切所發生的事物、
面對出現在眼前的煩惱呢?關鍵在於我們平常的心力要常處於收攝的狀態!
什麽意思?愛好中醫的朋友知道,
當我們精氣神飽滿的時候,你很難被外邪所侵。
而當我們的精氣神比較薄弱的時候就容易生病。
一樣的道理,煩惱也是。
什麽時候我們容易被外界的環境誘發內在的煩惱呢?
就是你的心力處於渙散的時候。
什麽叫心力渙散?就是很容易胡思亂想,
對事情很容易糾結,一有東西出來,你就容易被它吸引;
一有事物出現,你就被它拉扯去,很難讓心停下來。
於是你身上的精氣神就會到處發散,
心神就無法常處於回收、收攝的狀態。
當你處於精氣神比較渙散的時候,
外在的事物一發生,你就很容易被它影響,
內在屬於煩惱源頭的一些東西就會被引出來,
然後在你身上產生了煩惱的現象。
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之中,
鍛煉自己能夠將精氣神回收的能力。
這件事情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不是那麽容易的,
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
其實很難將精氣神回收。但如果你真想要解決煩惱,
而不是嘴巴上說說,那你就必須下功夫去鍛煉這個能力。
接下來我們需要培養直面煩惱的能力。
而對於每天都被眾多信息所包圍的我們,
如果心力渙散,則更容易引發煩惱。
那應該如何讓心力集中,收攝身心呢?
有沒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用上的方法?
以下將為大家推薦幾個能夠將心神收攝的方法。
(1) 閉上眼睛,享受生命的歸零
我們在匆匆忙忙的生活之中,就好像是處於洪流當中,
所以要學習經常閉上眼睛,當你閉上眼睛的那一刻,
你就從生活的洪流當中把自己拉出來了。
當閉上眼睛的時候,要跟剛剛所有發生的一切事情說再見,
品嘗這一刻從洪流中出來的感覺。
只有當下這一刻,只有閉上眼睛的這一刻。
閉上眼睛,十秒鐘、一分鐘、三分鐘、十分鐘都可以。
但不管你閉上眼睛多久,你都要像閉上眼睛的第一秒鐘那樣,
你要鍛煉這種能力。而當張開眼睛的那一刻,
你的世界就重新開始,這就是生命當中的歸零。
平常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靜心,
其實靜心就是一種讓我們經常回到零的狀態的方法,
讓我們的身心回到當下的此刻,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讓自己閉上眼睛,
在等車的片刻,在等餐點到桌上的片刻,
在走路時看到一棵樹很美駐足的片刻,
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這樣的片刻,
或者你也可以每天專門安排一個時間,
讓自己閉眼,歸零。都可以。
無論你採用怎樣的方式,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天,
至少每天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多次閉上眼睛,
回到零的世界。這個是屬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需要關注的第一件事情。
(2) 感受走路,不要匆忙奔往下一站
第二件事情,我鼓勵大家常常要注意足下。
“注意足下”是什麽意思?注意足下就是要感受你的走路,
你的腳其實就是你另外的兩隻手。
但是我們的腳每天都在走路,
卻很少感受到腳接觸大地的感覺。
我們總是很匆忙,只想趕到下一個目的地,
卻很少停下來感受。其實腳每天都在跟大地接觸,
每天都在跟大地對話,但是我們不知道,
也沒有感受到這個過程。
感受自己的腳跟地面接觸時,跟土地交流,
腳離開地面的時候也是一樣。經常做這件事情,
你的生活就會慢下來。
一個能讓生活慢下來的人,他就不會急著趕往下一個目的地,
就比較能夠停留在當下這一刻,
我們的心跑得比我們的動作要快,
我們沒有辦法停下來聽別人說話,
沒有辦法停下來感受這一刻發生的事情,
我們永遠想要趕到下一個目的地,
永遠想要讓人家把話趕快說完。
這個世界這麽趕,所有的時間都曾在你面前一一走過,
但你永遠看到的是下一秒,而不是這一秒。
所以當時間從你眼前走過的時候,
你沒有辦法品味到它的風景,
你只是感受到它的迅速、
它所引起的焦慮或者格外感受到它的無常。
以上這兩件事情是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定力的基礎。
當然不是說這兩件事情鍛煉好了,你就已經有很強的定力,
但它們是基本功。平時要經常做這兩件事,
然後把它們的感覺延伸到生活當中。
什麽意思?當你習慣了更願意用腳去跟地面談話的時候,
你就會在生活當中經常處於能夠跟世界接觸的狀態,
你會用你的手跟世界接觸,用你的臉跟世界接觸,
用你的身體跟世界接觸。
然後當你常常閉上眼睛習慣了,
你的身體就常常能夠歸零,
常常能夠回到心神不發散的狀態。
雖然可能不見得是完全的歸零,
但是絕對比你剛剛百分之百的發散要好。
經常鍛煉這兩件事情,它們就能夠滲透到你的日常生活當中,
讓生活的節奏相對緩慢下來。
這個緩慢並不是說你的動作要慢,
而是代表你的心能夠比較清明,
比較能夠看清楚世界在你眼前走過的過程,
而不再是匆匆忙忙的。
一個不太匆忙的人,
他就比較有能力面對一切來到眼前的煩惱。
當然,如果要解決煩惱,最重要的仍然是我剛剛說的,
要提升我們看清楚煩惱的能力。
煩惱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這件事情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非常簡單。
佛陀告訴我們,因為我們內在有一個叫做無明的錯覺,
它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使我們產生了錯誤的認知,
結果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也許現在大家覺得“無明”聽起來很玄,
但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於世界有一個期待,
可是世界的運轉方式跟我們的期待實際上是有落差的,
我們對於這個落差沒有辦法接受,於是就產生了糾結和煩惱。
如果有一天,我們對於世間所發生的一切事物,
都能夠接納它,了解世間的一切都在以它獨一無二的方式出現,
我們不再用心目中的期待去要求它;
也不會因為我們的期待無法跟世間的步調相吻合而產生糾結,
我們就慢慢具備了化解煩惱,轉化煩惱的能力。
簡單總結一下解決煩惱的過程是:
1、當你定力相對比較弱的時候,
你可以先避開煩惱,但要知道那並不是最好的方式;
2、等你定力增強一些的時候,
你要鍛煉自己能夠面對煩惱的能力;
3、等你能夠真正面對煩惱之後,
你就必然能夠開始看清它、接納它、包容它、轉換它、跨越它。
文字:楊碩誠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快樂是內心的功課,是一個選擇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756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756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面對順應自然的生死,我們能夠從容平靜地看待嗎?】#精選書摘
到了生死關頭,一般人大多很難保持鎮靜。而在「死別」之後,死亡的震懾力道更幾乎全部落在生者身上,特別是那些和過往之人有著密切關係的生者。
在莊子眼裡,我們的「生」是應時而生;我們的「死」則是順理而返。因此,我們對應生死的「情」應該是從從容容、平平靜靜,一切就看我們對「天理」體認到什麼地步:
#哲學 #道家 #莊子 #生死 #自然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530
到了生死關頭,一般人大多很難保持鎮靜。而在「死別」之後,死亡的震懾力道更幾乎全部落在生者身上,特別是那些和過往之人有著密切關係的生者。
在莊子眼裡,我們的「生」是應時而生;我們的「死」則是順理而返。因此,我們對應生死的「情」應該是從從容容、平平靜靜,一切就看我們對「天理」體認到什麼地步:
#哲學 #道家 #莊子 #生死 #自然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530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根本無須我們去呵護心,而是覺性、禪定與智慧將會合力幫助我們來呵護心。比如,已經訓練好的心,其自身就有快樂,無論任何對像接觸到心,覺性、禪定與智慧都會代替煩惱來運作。我們的痛苦和擔憂其實都不過是煩惱習氣罷了,它們偷偷潛入我們的心。
因此,我們要有覺性,去及時識破煩惱習氣。無論什麼煩惱生起,我們及時地知道,心便會安住,具備觀者型的禪定,繼而生起智慧去照見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是無法被掌控的。即便煩惱習氣已經生起,一旦有覺性及時去知道,煩惱習氣便會滅去——用不著我們消滅它,它是自行滅去的。心在散亂時,看見散亂或是“跑掉的心”,一旦覺性及時的知道“心跑掉”了,禪定便會自行生起。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因此,我們要有覺性,去及時識破煩惱習氣。無論什麼煩惱生起,我們及時地知道,心便會安住,具備觀者型的禪定,繼而生起智慧去照見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是無法被掌控的。即便煩惱習氣已經生起,一旦有覺性及時去知道,煩惱習氣便會滅去——用不著我們消滅它,它是自行滅去的。心在散亂時,看見散亂或是“跑掉的心”,一旦覺性及時的知道“心跑掉”了,禪定便會自行生起。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事實上,法與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可以說就是我們自身。並且,法只有一丁點兒的範圍——(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苦?
如果要學習佛法,就請直接學習「苦在哪裡?苦是如何產生的?苦將會如何熄滅?”」學法的目的是修行直至離苦;而不是為了學富五車、知識淵博,也不是為了能夠妙吐蓮花、精妙絕倫的講法。
~《禪修入門》隆波帕默尊者
如果要學習佛法,就請直接學習「苦在哪裡?苦是如何產生的?苦將會如何熄滅?”」學法的目的是修行直至離苦;而不是為了學富五車、知識淵博,也不是為了能夠妙吐蓮花、精妙絕倫的講法。
~《禪修入門》隆波帕默尊者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別為難自己
世界這麼大,可以做的事情這麼多
別對我們無法掌握的事情感到難過
#一句話的力量
世界這麼大,可以做的事情這麼多
別對我們無法掌握的事情感到難過
#一句話的力量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佛認為,佛教徒應以自己所處時代的普通生活水平為準繩,既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佛認為這就是真正的正常生活。這樣一來,我們是不是從此以後就再也不掙錢了呢?可以掙錢,但要掌握好如何看待錢財的問題。無論是自己掙的錢,或者是修學菩薩道的出家人接受別人供養所得的錢,都要知道這些錢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眾生,自己只是幫眾生管理和分配這些錢而已,哪裡需要做善事,就把錢送到哪裡。如果抱著這種態度,則即使是在家的修行人,也可以去掙超過正常生活水準以外的錢;如果缺乏了這種態度,則無論是出家人接受別人的供養,還是在家人去掙超出標準生活之外的錢,都違背了少欲知足的原則,故而永遠都不會幸福。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index.php/huideng-zhiguang/huideng-zhiguang-6/187-a00076 [慧燈之光六: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