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
就是踏踏實實地去練習
體驗你現在的生活
專注所選擇的目標
穿越在面前的困境
享受你每一刻當下的呼吸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版面規則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疼痛/ 不合意的感覺
當你感到痛苦、疼痛、以及其他不舒服的感覺,這是說你心中對它們有種反抗。所以,你還不能直接的去觀察這身體上種種不可意的觸覺。沒有人喜歡痛苦。如果你對疼痛有抗拒的感覺,並且還繼續的去注意它的話,你會更痛苦。這有如你對某一個人生氣,如果你還是一而再的去面對他,你會更生氣。所以不要強迫自己去注意疼痛,這可不是在打鬥,這只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當你注意這疼痛,它並不會減輕,或者消失。你只是觀察它,特別要注意的是你的心對它的反應 ── 這樣做時你會明白你的心的反應與對身體觸覺的了知它們之間的關係。
第一你必須檢查一下你的態度。希望疼痛減輕或消失,或者希望不要疼痛,這都是不對的態度。你的疼痛有沒有消失,這沒有關係。疼痛本身並不是一個問題,問題出在予你對疼痛産生了負面的反應。如果你因受傷而感到疼痛,你當然要小心處理,不要把事情弄糟。但是如果你是好好的,還很健康,這痛苦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機會去學習觀察,觀察此時的心是如何的運作。
當你感到疼痛時,你的心會産生強烈的感受與反應,所以它很容易被察覺到。學習去觀察嗔心,或者抗拒之心、緊張或者不舒適的心態。如果可以的話,你可以交替的重複觀察你的感受與抗拒心的態度。你的疼痛與心的狀況有一種直接的關連,當你這觀察的心愈輕鬆安穩時,你對疼痛的感受會較輕微。當然,如果你的心對疼痛起了強烈的反應(即就是說你對疼痛難忍時)你應該改變你的姿勢,讓你舒適些。
如果你想要學習如何善巧的面對疼痛,你可以試一試以下的方法。從你感到疼痛的第一時間開始,不管疼痛的感覺是怎樣的輕微,試著檢查你的身心,看看是否處於緊張的狀況,然後放鬆自己。你部份的心還會察覺這疼痛的。所以你必須重複檢查你緊張的情緒,放鬆自己。你也可以檢查自己的態度。不時告訴自己如果太痛的話,你有權力去選擇改變姿勢。這樣做時你的心才會更願意與它合作。一直重複的告訴自己,一直到你感覺到不再想要去注意緊張,恐懼,想站起來的意欲,或者不願意再痛下去這些心態。此時你應該改變你的姿勢。
當你已經能忍受疼痛時,這並不是說你已經處於安詳平等的狀況。開始時,我們多數人都會努力的試著讓自己在某一規定的時間中坐禪,強迫自己不可以移動。如果我們能成功坐完那段時間,就會覺得自己很棒。不然的話,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失敗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試著延長忍受疼痛的時間,使它越來越長,那就是說我們想增加自己忍受疼痛的耐力。然而在這過程中,我們卻把那觀察的心給忘了。我們不再覺知自己的心對疼痛的反應。其實,我們並不了解增強忍受疼痛的耐力並不是說我們的心已經不再對疼痛産生反應。
如果你不再強迫自己去坐一段規定的時間,而代之以以上所教的方法,開始觀察心的反應,那麼,你對疼痛的抗拒會愈來愈輕,你的心會愈來愈安詳和安穩。能夠理解安詳的心與能忍耐痛苦的心之間的差別是非常的重要。念處禪修教導我們不要強迫自己,而是去理解自己的心。當我們用心去觀察、探討,並且真正的理解喜歡與不喜歡的性質時,我們才可以達到真正的安穩。
當你已經不再抗拒疼痛時,這是最恰當的時間來直接的觀察這種感覺。要注意,在你的潛意識中或許還會有些反應。當你了知心中潛伏著的不適時,請你既刻把注意力移到這不舒服的感受上。看著它的轉變,這種不適是否增加了,還是有減輕?當你的心愈來愈安穩時,愈敏覺時,它會輕意的認知到那微細的反應。當你的心能看到心中更微細層面中的不適時,你的心甚至能達到完全安穩的境界。如果你已經很安穩,並且能直接觀察到痛苦,心中的不適就不會再生起。
你可以試著把以上所提到的重點用在其他身體不適的感受中,比如感到癢、冷、熱等感受。再者,我們可以把如何應對身體痛苦的善巧方便用在其他的煩惱中,如嗔心、失意、不滿、或者抗拒,以及快樂、享受、欲染與執著種種感受中。他們以及他們的親黨、甚至遠親們,都可以以處理疼痛的方法去應對。你必須學習如何認知執著與嗔意這兩種心態,並且放下它們。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當你感到痛苦、疼痛、以及其他不舒服的感覺,這是說你心中對它們有種反抗。所以,你還不能直接的去觀察這身體上種種不可意的觸覺。沒有人喜歡痛苦。如果你對疼痛有抗拒的感覺,並且還繼續的去注意它的話,你會更痛苦。這有如你對某一個人生氣,如果你還是一而再的去面對他,你會更生氣。所以不要強迫自己去注意疼痛,這可不是在打鬥,這只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當你注意這疼痛,它並不會減輕,或者消失。你只是觀察它,特別要注意的是你的心對它的反應 ── 這樣做時你會明白你的心的反應與對身體觸覺的了知它們之間的關係。
第一你必須檢查一下你的態度。希望疼痛減輕或消失,或者希望不要疼痛,這都是不對的態度。你的疼痛有沒有消失,這沒有關係。疼痛本身並不是一個問題,問題出在予你對疼痛産生了負面的反應。如果你因受傷而感到疼痛,你當然要小心處理,不要把事情弄糟。但是如果你是好好的,還很健康,這痛苦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機會去學習觀察,觀察此時的心是如何的運作。
當你感到疼痛時,你的心會産生強烈的感受與反應,所以它很容易被察覺到。學習去觀察嗔心,或者抗拒之心、緊張或者不舒適的心態。如果可以的話,你可以交替的重複觀察你的感受與抗拒心的態度。你的疼痛與心的狀況有一種直接的關連,當你這觀察的心愈輕鬆安穩時,你對疼痛的感受會較輕微。當然,如果你的心對疼痛起了強烈的反應(即就是說你對疼痛難忍時)你應該改變你的姿勢,讓你舒適些。
如果你想要學習如何善巧的面對疼痛,你可以試一試以下的方法。從你感到疼痛的第一時間開始,不管疼痛的感覺是怎樣的輕微,試著檢查你的身心,看看是否處於緊張的狀況,然後放鬆自己。你部份的心還會察覺這疼痛的。所以你必須重複檢查你緊張的情緒,放鬆自己。你也可以檢查自己的態度。不時告訴自己如果太痛的話,你有權力去選擇改變姿勢。這樣做時你的心才會更願意與它合作。一直重複的告訴自己,一直到你感覺到不再想要去注意緊張,恐懼,想站起來的意欲,或者不願意再痛下去這些心態。此時你應該改變你的姿勢。
當你已經能忍受疼痛時,這並不是說你已經處於安詳平等的狀況。開始時,我們多數人都會努力的試著讓自己在某一規定的時間中坐禪,強迫自己不可以移動。如果我們能成功坐完那段時間,就會覺得自己很棒。不然的話,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失敗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試著延長忍受疼痛的時間,使它越來越長,那就是說我們想增加自己忍受疼痛的耐力。然而在這過程中,我們卻把那觀察的心給忘了。我們不再覺知自己的心對疼痛的反應。其實,我們並不了解增強忍受疼痛的耐力並不是說我們的心已經不再對疼痛産生反應。
如果你不再強迫自己去坐一段規定的時間,而代之以以上所教的方法,開始觀察心的反應,那麼,你對疼痛的抗拒會愈來愈輕,你的心會愈來愈安詳和安穩。能夠理解安詳的心與能忍耐痛苦的心之間的差別是非常的重要。念處禪修教導我們不要強迫自己,而是去理解自己的心。當我們用心去觀察、探討,並且真正的理解喜歡與不喜歡的性質時,我們才可以達到真正的安穩。
當你已經不再抗拒疼痛時,這是最恰當的時間來直接的觀察這種感覺。要注意,在你的潛意識中或許還會有些反應。當你了知心中潛伏著的不適時,請你既刻把注意力移到這不舒服的感受上。看著它的轉變,這種不適是否增加了,還是有減輕?當你的心愈來愈安穩時,愈敏覺時,它會輕意的認知到那微細的反應。當你的心能看到心中更微細層面中的不適時,你的心甚至能達到完全安穩的境界。如果你已經很安穩,並且能直接觀察到痛苦,心中的不適就不會再生起。
你可以試著把以上所提到的重點用在其他身體不適的感受中,比如感到癢、冷、熱等感受。再者,我們可以把如何應對身體痛苦的善巧方便用在其他的煩惱中,如嗔心、失意、不滿、或者抗拒,以及快樂、享受、欲染與執著種種感受中。他們以及他們的親黨、甚至遠親們,都可以以處理疼痛的方法去應對。你必須學習如何認知執著與嗔意這兩種心態,並且放下它們。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為了離苦的修行,
必須先具有覺性(覺知自己)。
正如佛陀教導:
「無論何時何地,
正念覺性都是必須培養的!」
覺性就是:
感覺到自己的身、
感覺到自己的心;
禪定就是:
觀察所緣對象時,
心是安住的;
心有覺性/有定 + 持續地覺知一個所緣對象=奢摩他(禪定);
心有覺性/有定 + 洞悉到名法與色法的三法印=毗婆舍那(內觀);
何時需要訓練
覺知自己(有覺性)呢?
在日常生活之中;
在固定模式的專門練習時:
比如念經、禮佛、聽法,
經行,禪坐(觀呼吸、觀腹部起伏、
手部動作等等);
「有覺性——覺知自己」
相反
「沒有覺性——忘記自己」
訓練覺性(覺知自己)
如何訓練呢?
較簡單的方法就是感覺到:
「剛才我忘記自己了。」
「忘記自己」或「沒有覺性」
就是指:
忘了自己,
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心沖進了「(念)想」里;
心跑到
眼所見之物╱耳所聽之聲╱
鼻所嗅之氣╱舌所嘗之味╱
身之觸感;
心追隨
自己的煩惱習氣,
以及心裡生起的種種現象;
如何觀察——忘記自己了?
站立、行走、坐、卧時,
若沒有感覺身體正在
站立、行走、坐、卧,
就說明忘記自己了。
聽音樂或聽法談時,
若聽不到音樂或法談聲,
就說明忘記自己了。
想的時候,若不知道
自己身體當下正在做什麼,
就說明忘記自己了。
緊盯與專註一個對象直至
感到緊綳了,
就說明忘記自己了。
試著觀察,就能體會:
看電影、電視時,
會忘記自己。
講電話時,會忘記自己。
看見美女(帥哥)時,
會忘記自己。
生氣、
煩躁不安、
鬱悶時,會忘記自己。
做任何事的時候,
都會
忘記自己。
突然覺得自己
剛才走神了的瞬間,
那個瞬間就是「覺知自己」;
就在那一瞬間,
我們成為了有覺性的人
——覺知、覺醒、喜悅。
請記得
已經忘了的,就讓它過去吧!
不要試圖一直保持覺知!
知道
「忘記自己」的頻率越高,
生起覺性的頻率就越高!
當心裡生起煩惱習氣,
要覺知自己。
因為煩惱習氣的職責就是
讓我們忘記自己,
而去造作各種業。
煩惱習氣
生起的時候,
要覺知自己。
一旦覺知
自心正在煩惱,要謹慎自己的
身與口(持守戒律),
然後
練習去看有煩惱的心,
輕鬆自在地旁觀與知道。
如果
煩惱習氣的力量大到
我們無法控制身與口的行為,
就先
以技巧讓心平復,
讓煩惱習氣的力量下降。
一旦心
平靜下來或是
煩惱習氣的力量下降,
我們就能
訓練覺知自己,
繼續去看那個有煩惱的心。
當身體
生起苦受的時候,
心會跳進感受,於是便產生心苦。
學著去知道,
練習著去看見:
掙扎的心、煩躁的心、生氣的心。
學著去知道、
練習著去看見:身體是一個部分,
感受是另一部分。
如果及時識破
自己的心,清楚看見身體和感受
是兩個不同的部分,
心就會接受
當下正在呈現的實相,
心苦就會減少(快樂將會增多),
直至好像
身苦減輕了——
即使依然是同樣程度的苦受。
一旦能夠
自動頻繁的有覺性(覺知自己),
那麼在世間:
不會犯戒,
不會造作惡業;
能夠快樂而正常地生活;
慈悲而善良的心
有足夠能力在各種場合
圓滿完成自己的義務與責任。
遇到大風大浪,
能夠以智慧輕易化解。
一旦能夠
自動而頻繁的有覺性(覺知自己),
那麼在佛法方面:
心將會
越來越頻繁的
安住(有定);
能夠
瞭解名與色的實相:
無常、苦、無我
產生智慧
得以照見涅槃,
最終徹底離苦!
請記得
修行的原則
要輕鬆、自在地訓練,
無需緊綳與緊張;
在白天經常提醒自己:
訓練回來感覺身與心;
任何時候心裡生起各種現象
或情緒,小心不要犯戒。
如果心裡的情緒太過強烈,
先找方法讓心平靜下來。
總結
修行原則與方法
任何時候,知道當下
能夠覺知到的最清楚的對象。
如果身體明顯,
就覺知身體;
如果心情明顯,
就覺知心。
只是知道身是如何的,
只是知道心是如何的;
一旦知道
身或心是如何的,便無須做什麼
讓它們改變成其它樣子,
只要
如其本來的面目
而知道就夠了!
覺知身與心,
以正確的固定模式來訓練,
即使每天只有幾分鐘也可以。
如果喜歡念誦,
就透過念誦來
覺知身心;
如果喜歡走路,
就走著
覺知身心(經行)。
如果喜歡打坐、坐著默念
或者坐著做手部動作,
則坐著覺知身與心!
今天的練習沒有結果,
明天繼續!
別偷懶,不氣餒,不放棄;
某一天,道、果、涅槃
必然呈現在眼前!
從清晨醒來
直至晚上睡覺之間:
持戒,
並且培養覺性來
覺知自己,覺知身也覺知心;
而後,
心會成為
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阿姜蘇納瓦
必須先具有覺性(覺知自己)。
正如佛陀教導:
「無論何時何地,
正念覺性都是必須培養的!」
覺性就是:
感覺到自己的身、
感覺到自己的心;
禪定就是:
觀察所緣對象時,
心是安住的;
心有覺性/有定 + 持續地覺知一個所緣對象=奢摩他(禪定);
心有覺性/有定 + 洞悉到名法與色法的三法印=毗婆舍那(內觀);
何時需要訓練
覺知自己(有覺性)呢?
在日常生活之中;
在固定模式的專門練習時:
比如念經、禮佛、聽法,
經行,禪坐(觀呼吸、觀腹部起伏、
手部動作等等);
「有覺性——覺知自己」
相反
「沒有覺性——忘記自己」
訓練覺性(覺知自己)
如何訓練呢?
較簡單的方法就是感覺到:
「剛才我忘記自己了。」
「忘記自己」或「沒有覺性」
就是指:
忘了自己,
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心沖進了「(念)想」里;
心跑到
眼所見之物╱耳所聽之聲╱
鼻所嗅之氣╱舌所嘗之味╱
身之觸感;
心追隨
自己的煩惱習氣,
以及心裡生起的種種現象;
如何觀察——忘記自己了?
站立、行走、坐、卧時,
若沒有感覺身體正在
站立、行走、坐、卧,
就說明忘記自己了。
聽音樂或聽法談時,
若聽不到音樂或法談聲,
就說明忘記自己了。
想的時候,若不知道
自己身體當下正在做什麼,
就說明忘記自己了。
緊盯與專註一個對象直至
感到緊綳了,
就說明忘記自己了。
試著觀察,就能體會:
看電影、電視時,
會忘記自己。
講電話時,會忘記自己。
看見美女(帥哥)時,
會忘記自己。
生氣、
煩躁不安、
鬱悶時,會忘記自己。
做任何事的時候,
都會
忘記自己。
突然覺得自己
剛才走神了的瞬間,
那個瞬間就是「覺知自己」;
就在那一瞬間,
我們成為了有覺性的人
——覺知、覺醒、喜悅。
請記得
已經忘了的,就讓它過去吧!
不要試圖一直保持覺知!
知道
「忘記自己」的頻率越高,
生起覺性的頻率就越高!
當心裡生起煩惱習氣,
要覺知自己。
因為煩惱習氣的職責就是
讓我們忘記自己,
而去造作各種業。
煩惱習氣
生起的時候,
要覺知自己。
一旦覺知
自心正在煩惱,要謹慎自己的
身與口(持守戒律),
然後
練習去看有煩惱的心,
輕鬆自在地旁觀與知道。
如果
煩惱習氣的力量大到
我們無法控制身與口的行為,
就先
以技巧讓心平復,
讓煩惱習氣的力量下降。
一旦心
平靜下來或是
煩惱習氣的力量下降,
我們就能
訓練覺知自己,
繼續去看那個有煩惱的心。
當身體
生起苦受的時候,
心會跳進感受,於是便產生心苦。
學著去知道,
練習著去看見:
掙扎的心、煩躁的心、生氣的心。
學著去知道、
練習著去看見:身體是一個部分,
感受是另一部分。
如果及時識破
自己的心,清楚看見身體和感受
是兩個不同的部分,
心就會接受
當下正在呈現的實相,
心苦就會減少(快樂將會增多),
直至好像
身苦減輕了——
即使依然是同樣程度的苦受。
一旦能夠
自動頻繁的有覺性(覺知自己),
那麼在世間:
不會犯戒,
不會造作惡業;
能夠快樂而正常地生活;
慈悲而善良的心
有足夠能力在各種場合
圓滿完成自己的義務與責任。
遇到大風大浪,
能夠以智慧輕易化解。
一旦能夠
自動而頻繁的有覺性(覺知自己),
那麼在佛法方面:
心將會
越來越頻繁的
安住(有定);
能夠
瞭解名與色的實相:
無常、苦、無我
產生智慧
得以照見涅槃,
最終徹底離苦!
請記得
修行的原則
要輕鬆、自在地訓練,
無需緊綳與緊張;
在白天經常提醒自己:
訓練回來感覺身與心;
任何時候心裡生起各種現象
或情緒,小心不要犯戒。
如果心裡的情緒太過強烈,
先找方法讓心平靜下來。
總結
修行原則與方法
任何時候,知道當下
能夠覺知到的最清楚的對象。
如果身體明顯,
就覺知身體;
如果心情明顯,
就覺知心。
只是知道身是如何的,
只是知道心是如何的;
一旦知道
身或心是如何的,便無須做什麼
讓它們改變成其它樣子,
只要
如其本來的面目
而知道就夠了!
覺知身與心,
以正確的固定模式來訓練,
即使每天只有幾分鐘也可以。
如果喜歡念誦,
就透過念誦來
覺知身心;
如果喜歡走路,
就走著
覺知身心(經行)。
如果喜歡打坐、坐著默念
或者坐著做手部動作,
則坐著覺知身與心!
今天的練習沒有結果,
明天繼續!
別偷懶,不氣餒,不放棄;
某一天,道、果、涅槃
必然呈現在眼前!
從清晨醒來
直至晚上睡覺之間:
持戒,
並且培養覺性來
覺知自己,覺知身也覺知心;
而後,
心會成為
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阿姜蘇納瓦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本性只有一個】
語言文字不同往往會產生隔閡,比如「仁」字,在英文中就很難找到一個貼切的字眼來替代,若直接翻譯成「愛」,又覺得若有所失,不能表達出它真正的意思來。經典裡所用的語言文字也是這樣,各教經典裡很多字眼,大多數是用來形容本性的,雖然他們用的名詞可能不一樣,然而本性只有一個。
在佛家可能稱為「佛性」;在儒家可能稱為「本性」、「良知」、「明德」;在道家,可能直接稱它為「道」、「氣」。學者如果能夠放棄派別歧見,用各教不同的名詞互相佐證,對於本性的體會便會更圓滿,更不易產生偏失。這就好像研讀經典一般,即使是同一教派的經典,也不能只研習一部,這樣容易偏狹了自己的知見,墮入種種誤會而不自知。
因此古今有很多佛家高僧,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也常引證道家或儒家的名詞來相互佐證。而近代的王陽明,在《傳習錄》裡講的心學,也常引證到很多佛家的名詞、公案。我想佛陀和老子在天上有知的話,也必然不會反對儒家的人引證他的說法才對!
老天爺派聖賢仙佛下凡,在地球上創立了三教,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互相佐證,而不是讓他們驕傲自恃,各持己見。以前我讀經典的時候,就是三教經典平衡著看的,因此我才有機會發現,三教原來是互相連貫的,那麼多不同的名詞,原來都是在講同一個本性!那麼多不同的比喻,原來都在講同一個心法!把三教的名詞拿來相互佐證,讓人更容易明白心性的本質,因此我在講《六祖壇經》、《金剛經》的時候,也會引證儒家、道家的話來佐證;講《道德經》的時候,也會引證佛經的話語來佐證。
真理不分教派,也沒有年齡、種族的區別。講儒家經典,引用佛家的話來佐證,是對佛家的一種肯定與尊重,而不是詆毀;是促進宗教的融合互信,而不是狹隘地要在教派之間劃出鴻溝。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非常包容,當時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原,中原的人對這外來的宗教沒有絲毫的排斥。今日中華民族吸取了佛陀慈悲的精神,成為文化中的養分,我相信今日有人引用佛家經論來教化子民,促進宗教融合,佛陀一定感到非常高興。
#讓人們可以互相佐證
#真理不分教派
※引述:張慶祥先生【黃庭禪創辦人】
※摘錄:黃庭禪電子報第231期,非原標 (連結: http://www.innerzen.org.tw/htz/eNews/20170321/)
※圖片來源:Photo by Gian D. on Unsplash
#黃庭禪贈書活動
#請至如下連結留下您的相關寄送資料
https://goo.gl/forms/o2RgtNw2RAnTbkch1
我們將免費為您寄送【失落的內心】及【撥雲見日】書本至您指定的地址
(因寄送問題,本活動只限定寄送台灣本島喔)。
讓您,也一起品味幸福內心的味…
#黃庭禪修活動
2019年3月黃庭禪修活動線上報名連結:
https://goo.gl/forms/vVXLIiLilienZ3iM2
※本地區為熱門景點,預訂房間有限,額滿後便不再接受報名。
✅活動期間:2019年3月15日晚上八點起,至3月17日下午三點止。
✅活動地點: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
地址: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中正路101號
語言文字不同往往會產生隔閡,比如「仁」字,在英文中就很難找到一個貼切的字眼來替代,若直接翻譯成「愛」,又覺得若有所失,不能表達出它真正的意思來。經典裡所用的語言文字也是這樣,各教經典裡很多字眼,大多數是用來形容本性的,雖然他們用的名詞可能不一樣,然而本性只有一個。
在佛家可能稱為「佛性」;在儒家可能稱為「本性」、「良知」、「明德」;在道家,可能直接稱它為「道」、「氣」。學者如果能夠放棄派別歧見,用各教不同的名詞互相佐證,對於本性的體會便會更圓滿,更不易產生偏失。這就好像研讀經典一般,即使是同一教派的經典,也不能只研習一部,這樣容易偏狹了自己的知見,墮入種種誤會而不自知。
因此古今有很多佛家高僧,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也常引證道家或儒家的名詞來相互佐證。而近代的王陽明,在《傳習錄》裡講的心學,也常引證到很多佛家的名詞、公案。我想佛陀和老子在天上有知的話,也必然不會反對儒家的人引證他的說法才對!
老天爺派聖賢仙佛下凡,在地球上創立了三教,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互相佐證,而不是讓他們驕傲自恃,各持己見。以前我讀經典的時候,就是三教經典平衡著看的,因此我才有機會發現,三教原來是互相連貫的,那麼多不同的名詞,原來都是在講同一個本性!那麼多不同的比喻,原來都在講同一個心法!把三教的名詞拿來相互佐證,讓人更容易明白心性的本質,因此我在講《六祖壇經》、《金剛經》的時候,也會引證儒家、道家的話來佐證;講《道德經》的時候,也會引證佛經的話語來佐證。
真理不分教派,也沒有年齡、種族的區別。講儒家經典,引用佛家的話來佐證,是對佛家的一種肯定與尊重,而不是詆毀;是促進宗教的融合互信,而不是狹隘地要在教派之間劃出鴻溝。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非常包容,當時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原,中原的人對這外來的宗教沒有絲毫的排斥。今日中華民族吸取了佛陀慈悲的精神,成為文化中的養分,我相信今日有人引用佛家經論來教化子民,促進宗教融合,佛陀一定感到非常高興。
#讓人們可以互相佐證
#真理不分教派
※引述:張慶祥先生【黃庭禪創辦人】
※摘錄:黃庭禪電子報第231期,非原標 (連結: http://www.innerzen.org.tw/htz/eNews/20170321/)
※圖片來源:Photo by Gian D. on Unsplash
#黃庭禪贈書活動
#請至如下連結留下您的相關寄送資料
https://goo.gl/forms/o2RgtNw2RAnTbkch1
我們將免費為您寄送【失落的內心】及【撥雲見日】書本至您指定的地址
(因寄送問題,本活動只限定寄送台灣本島喔)。
讓您,也一起品味幸福內心的味…
#黃庭禪修活動
2019年3月黃庭禪修活動線上報名連結:
https://goo.gl/forms/vVXLIiLilienZ3iM2
※本地區為熱門景點,預訂房間有限,額滿後便不再接受報名。
✅活動期間:2019年3月15日晚上八點起,至3月17日下午三點止。
✅活動地點: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
地址: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中正路101號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涅槃身心靈智慧分享>
~『抗拒痛苦和沈迷快樂其實是一樣的,它都是讓生命難以解脫的一個障礙,因為沈迷快樂和抗拒痛苦本質上是一件事情的兩面,就好像自傲和自卑一樣』
懂得開始去看自己
是這條靈性修練旅程的開始
你越來越多的看到自己
你就慢慢地在凈化
當你的心發生改變以後
你身邊的環境也會慢慢的調整
你的心和你的外界
它一定是非常精確的映射
剛剛開始轉變的時候會有一個錯位
但是慢慢的內外會調整到一致
你壓抑不了任何東西
你壓抑了之後它會用更大的力量反彈回來
或者改頭換面重新回來
你也消滅不了任何東西
你消滅不了仇恨
你消滅不了憤怒
你消滅不了恐懼
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看清它、了解它
從而改變你的心
因為看清了,你的心自然會發生改變
印度有一個“因陀羅”投生為豬的寓言
“因陀羅” 是印度的一個天神
他投生到一個豬的身體裏面了
忘了自己是天神
每天在泥潭裏面滾來滾去吃幾個蚯蚓
跟母豬一起生一窩小豬崽開心極了
那些神過來叫他
你作為主——因陀羅你為什麽……
你趕緊回去別在這地方呆了
然後他還覺得你管那麽多
我在這地方呆的很開心
眾神不得已摧毀了他豬的身體
然後他知道自己是神了——
為什麽我從豬的生活裏面得到快樂
這個事情很不可思議
痛苦和煩惱是好的
那是因為道在糾正你犯下的錯誤
大家覺得痛苦和煩惱了才會去反省一下
但其實你可能更應該小心的是快樂
因為痛苦煩惱會逼迫我們去反思一下
那快樂是多多益善,早已得意忘形了
因陀羅這個寓言讓我們去反思你抗拒痛苦
和沈迷快樂其實是一樣的
它都是讓生命難以解脫的一個障礙
因為沈迷快樂和抗拒痛苦本質上一件事情的兩面
一件事情的兩種表達
就好像自傲和自卑一樣
瑜伽的修煉真正的大作用是什麽呢?
就是讓你能夠『定』在那個地方看清自己
人在波濤洶湧的水裏面是看不到什麽東西的
只有在靜的水裏面才能看到自己的形象
只有當你自己當你的心能夠定得住的時候
能夠止住的時候
你才能慢慢地看清自己
但我們開始不可能一下看到這麽細的
能夠覺察到這麽精微的程度
他是慢慢的越來越精微、越來越廣大
越來越廣大、越來越精微
是相互的慢慢深化的一個過程
這是一個天長日久的功夫
但是這個功夫需要『定力』。
人怎樣才能夠擺脫這個不由自主的宿命
“瑜伽的修煉”需要持續不斷的能量
就像汽車需要加油才能持續開
你需要能量才能維持定力。
~『抗拒痛苦和沈迷快樂其實是一樣的,它都是讓生命難以解脫的一個障礙,因為沈迷快樂和抗拒痛苦本質上是一件事情的兩面,就好像自傲和自卑一樣』
懂得開始去看自己
是這條靈性修練旅程的開始
你越來越多的看到自己
你就慢慢地在凈化
當你的心發生改變以後
你身邊的環境也會慢慢的調整
你的心和你的外界
它一定是非常精確的映射
剛剛開始轉變的時候會有一個錯位
但是慢慢的內外會調整到一致
你壓抑不了任何東西
你壓抑了之後它會用更大的力量反彈回來
或者改頭換面重新回來
你也消滅不了任何東西
你消滅不了仇恨
你消滅不了憤怒
你消滅不了恐懼
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看清它、了解它
從而改變你的心
因為看清了,你的心自然會發生改變
印度有一個“因陀羅”投生為豬的寓言
“因陀羅” 是印度的一個天神
他投生到一個豬的身體裏面了
忘了自己是天神
每天在泥潭裏面滾來滾去吃幾個蚯蚓
跟母豬一起生一窩小豬崽開心極了
那些神過來叫他
你作為主——因陀羅你為什麽……
你趕緊回去別在這地方呆了
然後他還覺得你管那麽多
我在這地方呆的很開心
眾神不得已摧毀了他豬的身體
然後他知道自己是神了——
為什麽我從豬的生活裏面得到快樂
這個事情很不可思議
痛苦和煩惱是好的
那是因為道在糾正你犯下的錯誤
大家覺得痛苦和煩惱了才會去反省一下
但其實你可能更應該小心的是快樂
因為痛苦煩惱會逼迫我們去反思一下
那快樂是多多益善,早已得意忘形了
因陀羅這個寓言讓我們去反思你抗拒痛苦
和沈迷快樂其實是一樣的
它都是讓生命難以解脫的一個障礙
因為沈迷快樂和抗拒痛苦本質上一件事情的兩面
一件事情的兩種表達
就好像自傲和自卑一樣
瑜伽的修煉真正的大作用是什麽呢?
就是讓你能夠『定』在那個地方看清自己
人在波濤洶湧的水裏面是看不到什麽東西的
只有在靜的水裏面才能看到自己的形象
只有當你自己當你的心能夠定得住的時候
能夠止住的時候
你才能慢慢地看清自己
但我們開始不可能一下看到這麽細的
能夠覺察到這麽精微的程度
他是慢慢的越來越精微、越來越廣大
越來越廣大、越來越精微
是相互的慢慢深化的一個過程
這是一個天長日久的功夫
但是這個功夫需要『定力』。
人怎樣才能夠擺脫這個不由自主的宿命
“瑜伽的修煉”需要持續不斷的能量
就像汽車需要加油才能持續開
你需要能量才能維持定力。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今日的瑜伽省思>
瑜伽哲學有個比喻:身體是牛車,意識是韁繩,
情緒是車上乘客,呼吸是牛車的鞭子,
心則是駕馭車的主人;主人揮動馬鞭,
安撫乘客,通過韁繩駕馭牛車,行到目的地。
通過這個比喻我們可以看到:肉體、意識、情緒、
呼吸、心靈只有結合在一起,
才可以輕鬆讓瑜伽行動起來,
彼此相互不能配合,則如同深陷在沼澤地,
難以驅使前進。
因此,瑜伽(yuga, yoga )被比喻為:
一致、統一、連結(身心靈)、相應(宇宙大我)……
喧囂忙碌的生活,我們的身體,呼吸,
還有那顆永遠在追尋的心,
彼此之間已經有多久沒有真正地連接,
真正地溝通了呢?
瑜伽的習練就與全部的自己相應、統整,
每一次呼吸就是連結當下,
每一個體位法就是安住感受,
每一思緒都能清楚照見!
通過體驗瑜伽,整合四分五裂的身心能量
通過不間斷的習練,開始重新認識自己
和那個陌生、久違的自己,重新連結上,
升起那個覺知,通過呼吸,通過身體感受,
關注覺知當下自己真實的狀態。
瑜伽哲學有個比喻:身體是牛車,意識是韁繩,
情緒是車上乘客,呼吸是牛車的鞭子,
心則是駕馭車的主人;主人揮動馬鞭,
安撫乘客,通過韁繩駕馭牛車,行到目的地。
通過這個比喻我們可以看到:肉體、意識、情緒、
呼吸、心靈只有結合在一起,
才可以輕鬆讓瑜伽行動起來,
彼此相互不能配合,則如同深陷在沼澤地,
難以驅使前進。
因此,瑜伽(yuga, yoga )被比喻為:
一致、統一、連結(身心靈)、相應(宇宙大我)……
喧囂忙碌的生活,我們的身體,呼吸,
還有那顆永遠在追尋的心,
彼此之間已經有多久沒有真正地連接,
真正地溝通了呢?
瑜伽的習練就與全部的自己相應、統整,
每一次呼吸就是連結當下,
每一個體位法就是安住感受,
每一思緒都能清楚照見!
通過體驗瑜伽,整合四分五裂的身心能量
通過不間斷的習練,開始重新認識自己
和那個陌生、久違的自己,重新連結上,
升起那個覺知,通過呼吸,通過身體感受,
關注覺知當下自己真實的狀態。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從早上起床到入寢睡覺為止,不管你是在任何姿勢中,你都必須不斷的覺知自己的心。不要讓你的心處予懶散中,或者四處遊蕩。讓這心不停的工作,這是很重要的,那即是說讓你的心一直處在覺知中。不管你做什麼,能覺知才是最重要的。能持續的覺知需要正精進。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當事情開始瘋狂地加速失控時,有時候「耐心」是唯一的解方。請按下暫停鍵!——道格拉斯.羅斯克夫(Douglas Rushkoff) 我們人類在許多時候會產生一些不自覺的恐懼。與生命威脅有關的真實恐懼,確實是存在的,然而,我們的恐懼大部分都是虛假的恐懼,使你無法邁出下一步。 這類恐懼出現的形式之一,可能是浮現一種沒有建設性的想法,像是:「這個星期我應該存多少錢?」或是「我會有足夠的時間給(此處插入活動/期限/工作計畫/關係)嗎?」也可能是出現一種我們明知道自己也沒有答案的念頭。 關於我們無法掌握事情發展的這一類恐懼,被統稱為存在焦慮。「我將來會結婚嗎?」、「如果我的錢用完了怎麼辦?」、「如果我得了癌症怎麼辦?」這類焦慮引發的質疑不勝枚舉。 其實,無論是任何會引發恐懼感的想法出現,我們都可以選擇好好處理;我們也可以選擇否認、對它麻木無感,或是讓自己抽離不愉快或是不舒服的情緒——選擇這麼做的話,其實容易多了,而且這也是我們當中的多數人,學到的處理方式。 如果我們選擇擁抱恐懼,雖然可能會感到不太舒服,也可能感到害怕,但是我們卻可以向前開展我們的生活,並且勇於承擔風險,而且當我們與自己——包括恐懼及所有的一切——更能合而為一時,我們最終將能感受更多當下的愉悅。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1113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1113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我們在這個世間要生而為人,並且遭遇佛法是非常稀有難得的事。雖然如此,世人還是等閑視之不當一回事,終日耽溺於色聲香味觸中, 痴迷物質生活, 沒完沒了地追求財富、名譽等等。
其實,這一切在過往的無量生死中我們都已經經歷過了。但是眾生內心的煩惱永遠不會厭倦,永遠不會知足。我們遇到舊的事物, 卻把它們當新鮮, 沉迷在物欲中,導致輾轉輪迴無有出期。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有機緣值遇兩者,實在太難能可貴了!
~阿姜旦(Ajahn Dtun)
其實,這一切在過往的無量生死中我們都已經經歷過了。但是眾生內心的煩惱永遠不會厭倦,永遠不會知足。我們遇到舊的事物, 卻把它們當新鮮, 沉迷在物欲中,導致輾轉輪迴無有出期。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有機緣值遇兩者,實在太難能可貴了!
~阿姜旦(Ajahn Dtun)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