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傳統中,
修行人不太會跟他人談論自己的體驗和了悟,
主要是因為這樣容易增長我慢,
而且也可能導致濫用這些體驗,
以獲取世間權力或用來影響他人,
這對自己和他人都會造成傷害。
~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版面規則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本區以病症體驗交流和心情分享為主 版主和網路志工負有本會授予之權責
管理聲明
使用請遵守以下規定:
1. 本留言板為一公開發言管道,提醒您留言前應謹慎思考,如發言內容涉及相關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
2. 發言內容請勿提及本人或他人之個人資料,以免您的個人資料遭不法利用,同時亦避免您誤觸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刑責及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3. 版主和管理者有權視留言內容是否不當而將其刪除或修改為不公開。
4. 一律設置登入身分 訪客者只能閱讀不能留言。
5. 嚴禁各類廣告 偏激或不雅言辭 人身攻擊 破壞協會 私人募款借貸等言論。
6. 本版將對持續性違規之個人給予暫時或永久封鎖期。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為什麽不要去專注緊盯
當我們專注於一個目標時,
我們不能看到心的工作。
當我們戴著眼鏡去看我們想要看的東西時,
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們戴著眼鏡。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過分專注於一個目標,
我們就不再能看到心:
它在做什麽?它是怎麽運作的?
如果我們不過分專注於一個目標,
我們至少還知道我們戴著眼鏡。
心就是這樣的工作的。
所以,如果你們的目標是得到一個全面的圖像,
是想要去理解心和觀察目標的特性,
我就勸告你們不要去專注。
你們理解嗎?
當你練習的時候,
觀察目標和觀察方式之間的不同將會變得越來越明顯。
換句話說,
這種關於心和所緣的知識將會變得越來越清楚。
你會親自認識到:「噢,這是所緣,這是心」;
它們的性質是不同的。
隨著你禪修的進步,
你慢慢就會認識到這點。
在正念禪修中,
我們不去專注、控制、施壓、限制或者干涉,
這些都是被貪瞋癡等煩惱所驅動的。
我們經常使用大量的邪精進去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或者運用很多的精力去掉某些東西。
我們也會盲目地做一些事情,
實際上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
在這種禪修中,
你需要做的是等待、並且善巧地觀察。
當你坐禪的時候,你能夠自然地知道些什麽?
並不需要去專注或者觀察某個特定的目標。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
當我們專注於一個目標時,
我們不能看到心的工作。
當我們戴著眼鏡去看我們想要看的東西時,
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們戴著眼鏡。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過分專注於一個目標,
我們就不再能看到心:
它在做什麽?它是怎麽運作的?
如果我們不過分專注於一個目標,
我們至少還知道我們戴著眼鏡。
心就是這樣的工作的。
所以,如果你們的目標是得到一個全面的圖像,
是想要去理解心和觀察目標的特性,
我就勸告你們不要去專注。
你們理解嗎?
當你練習的時候,
觀察目標和觀察方式之間的不同將會變得越來越明顯。
換句話說,
這種關於心和所緣的知識將會變得越來越清楚。
你會親自認識到:「噢,這是所緣,這是心」;
它們的性質是不同的。
隨著你禪修的進步,
你慢慢就會認識到這點。
在正念禪修中,
我們不去專注、控制、施壓、限制或者干涉,
這些都是被貪瞋癡等煩惱所驅動的。
我們經常使用大量的邪精進去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或者運用很多的精力去掉某些東西。
我們也會盲目地做一些事情,
實際上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
在這種禪修中,
你需要做的是等待、並且善巧地觀察。
當你坐禪的時候,你能夠自然地知道些什麽?
並不需要去專注或者觀察某個特定的目標。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如果你緊張,
就觀察這個緊張。
任何緊張
都是你正在培育某些煩惱的體現。
要麼你想要什麼,
不喜歡什麼,
抑或你對什麼感到困惑。
恐懼,焦慮,
或者任何形式的煩惱
都會讓心緊綳,
故要經常檢查。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
就觀察這個緊張。
任何緊張
都是你正在培育某些煩惱的體現。
要麼你想要什麼,
不喜歡什麼,
抑或你對什麼感到困惑。
恐懼,焦慮,
或者任何形式的煩惱
都會讓心緊綳,
故要經常檢查。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禅修期間是一個身心的平衡,自已在安静中獨自禅坐修行,郤又与同修同步共修,獨處的環境,能夠增强行者的修行,走在清净道上,自己必須提起精神來,精力是力量的來源,一旦被培養和增長時,便能克服懈怠,遲鈍和懶惰的心,身体不適也要堅持,時常保持最强的精進心,不强廹,也不緊張,精進必須和輕安保持,平衡,不鬆也不緊,修行必須堅持到底,止觀平衡的發展,在努力精進時,不急不緩,不用想太多,疾病來時,緊張焦慮是很大的障礙,疾病是过去生和今生所呈現的業,不用逃避和懼怕,如果你真的有努力过,法会帶著你走,病苦也是生起灭去的,疾病令你体驗無常,也是.一种一体証,知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如果瞭解心的特性,
就會發現心像個淘氣的小孩―
一會兒跑到這裡,一會兒跑到那裡;
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一會兒苦,一會兒樂;
心就是這樣。
如果奢摩他(samatha)修習錯了,
就像是拿著竹鞭盯著小孩,不許他動,
小孩會非常鬱悶。
心也是同樣的情形,
如果強迫它寧靜,心就會鬱悶。
所以要懂得技巧,
找一個心喜歡的所緣作為誘餌。
比如,這個小孩喜歡冰淇淋,
那麼就告訴他別在外面玩啦,
回家來吃冰淇淋。
小孩就會願意回家,也會很快樂,
自然不再跑去外面。
修習奢摩他的原則是同樣的,
只需選擇心所喜歡的一個所緣。
例如觀呼吸後,心是輕鬆而快樂的,就選擇觀呼吸;
如果觀照腹部起伏,心有快樂,就選擇觀腹部起伏的方法;
有人喜歡稱念「佛陀」;有人喜歡經行;
有人喜歡修習隆波田動中禪等等。
如果練習之後,心覺得輕鬆、自在、快樂,
就可以繼續練習那個方法。
快樂是產生禪定的近因。
心一旦有了快樂,就不再願意去其他地方,
就會與那個帶來快樂的禪修所緣打成一片。
秘訣就在於此。
有些人無論怎樣修行,心就是靜不下來。
因為他們拼命地強迫心去寧靜,
這樣反而無法寧靜。
秘訣還是找一個心所喜歡的所緣作為誘餌。
比如,隆波在小時喜歡觀呼吸,
1959年接受隆波李尊者的指導時,
學習的就是觀呼吸。
觀呼吸,就會快樂。
有快樂,心就會寧靜。
就像是小孩在家吃了冰淇淋,
不願再去外面玩兒一樣。這就是禪定的秘訣。
奢摩他的訣竅在於選擇一個心所喜歡的所緣,
讓心自然地寧靜下來。
如果不去強迫讓心寧靜,心不會緊綳。
如果修行以後感到緊綳或鬱悶,
說明既沒有在修習奢摩他,
也沒有在修習毗缽舍那(vipassanā)。
如果修行以後,心快樂又寧靜,
就表示修習奢摩他的時候沒有強迫與打壓。
一旦生起了快樂與寧靜,不要就此止步。
如果修行僅僅是一味地追求快樂與寧靜,
就過於膚淺了,佛法遠遠深邃於此。
如果修行只是一味地追求快樂與寧靜,
那麼無需佛陀的出世,其他老師也能教導。
然而佛法更為精深。
佛陀的教導是其他人所沒有的,
那即是「毗缽舍那」。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法寶集一︰在日常生活之中發展覺性》
http://media.dhamma.com/pramote/books/z ... 1556760122
就會發現心像個淘氣的小孩―
一會兒跑到這裡,一會兒跑到那裡;
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一會兒苦,一會兒樂;
心就是這樣。
如果奢摩他(samatha)修習錯了,
就像是拿著竹鞭盯著小孩,不許他動,
小孩會非常鬱悶。
心也是同樣的情形,
如果強迫它寧靜,心就會鬱悶。
所以要懂得技巧,
找一個心喜歡的所緣作為誘餌。
比如,這個小孩喜歡冰淇淋,
那麼就告訴他別在外面玩啦,
回家來吃冰淇淋。
小孩就會願意回家,也會很快樂,
自然不再跑去外面。
修習奢摩他的原則是同樣的,
只需選擇心所喜歡的一個所緣。
例如觀呼吸後,心是輕鬆而快樂的,就選擇觀呼吸;
如果觀照腹部起伏,心有快樂,就選擇觀腹部起伏的方法;
有人喜歡稱念「佛陀」;有人喜歡經行;
有人喜歡修習隆波田動中禪等等。
如果練習之後,心覺得輕鬆、自在、快樂,
就可以繼續練習那個方法。
快樂是產生禪定的近因。
心一旦有了快樂,就不再願意去其他地方,
就會與那個帶來快樂的禪修所緣打成一片。
秘訣就在於此。
有些人無論怎樣修行,心就是靜不下來。
因為他們拼命地強迫心去寧靜,
這樣反而無法寧靜。
秘訣還是找一個心所喜歡的所緣作為誘餌。
比如,隆波在小時喜歡觀呼吸,
1959年接受隆波李尊者的指導時,
學習的就是觀呼吸。
觀呼吸,就會快樂。
有快樂,心就會寧靜。
就像是小孩在家吃了冰淇淋,
不願再去外面玩兒一樣。這就是禪定的秘訣。
奢摩他的訣竅在於選擇一個心所喜歡的所緣,
讓心自然地寧靜下來。
如果不去強迫讓心寧靜,心不會緊綳。
如果修行以後感到緊綳或鬱悶,
說明既沒有在修習奢摩他,
也沒有在修習毗缽舍那(vipassanā)。
如果修行以後,心快樂又寧靜,
就表示修習奢摩他的時候沒有強迫與打壓。
一旦生起了快樂與寧靜,不要就此止步。
如果修行僅僅是一味地追求快樂與寧靜,
就過於膚淺了,佛法遠遠深邃於此。
如果修行只是一味地追求快樂與寧靜,
那麼無需佛陀的出世,其他老師也能教導。
然而佛法更為精深。
佛陀的教導是其他人所沒有的,
那即是「毗缽舍那」。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法寶集一︰在日常生活之中發展覺性》
http://media.dhamma.com/pramote/books/z ... 1556760122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計較
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傷神
善待自己 ,微笑前行
#一句話的力量
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傷神
善待自己 ,微笑前行
#一句話的力量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不要懷疑禪修的價值,
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不管修到哪裡都滿足於當時的成績,
因為這個成績反映了你部分的本性,是你可以依憑的。
好好想一想你到底是誰:
是誰出生、患病、變老、死去?
你的身體,你的心,你的生命-
這些都不屬於你的。
不要讓世間的苦染污了你的本性。
~美琪喬(Mae Chee Kaew)
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不管修到哪裡都滿足於當時的成績,
因為這個成績反映了你部分的本性,是你可以依憑的。
好好想一想你到底是誰:
是誰出生、患病、變老、死去?
你的身體,你的心,你的生命-
這些都不屬於你的。
不要讓世間的苦染污了你的本性。
~美琪喬(Mae Chee Kaew)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別無所事事,抱怨早上太冷、
中午太熱、晚上太睏,
然後投訴沒有時間禪修。
別聽從懶惰的指揮,拂逆智者的教導。
懦弱的人只隨順自己的心意,忙著找枕頭,
這種人在菩提道上永遠不會進步。
~美琪喬(Mae Chee Kaew)
中午太熱、晚上太睏,
然後投訴沒有時間禪修。
別聽從懶惰的指揮,拂逆智者的教導。
懦弱的人只隨順自己的心意,忙著找枕頭,
這種人在菩提道上永遠不會進步。
~美琪喬(Mae Chee Kaew)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简单、平常、普通的
——称之为法
《禅修入门》连载之三
一旦清楚照见了身体只是
一堆不停变化的物质而不是我们,
这时就可以接着观察那个藏在身体里的部分——
这是更为微细的学习自己。
藏在身体里的很容易被体会到的那部分是:
有时觉得快乐,有时觉得痛苦,
有时候则是不苦不乐。
比如,当我们看到这个可以活动的机器人
来来去去,很快会看见酸、胀、痛、渴
或是这样、那样的苦,
它们一个时间段接着一个时间段的出现。
一旦那种苦过去,
就会有一段时间觉得舒服(快乐)。
例如,口渴了,就会有苦产生,
一旦喝了水,由口渴所生的苦便会灭去。
或者坐的时间长了会觉得酸、胀、痛,
觉得痛苦;一旦换姿势或挪一下位子,
酸、胀、痛便会消失,
我们会感到苦也跟着消失(又再觉得快乐)。
有时候我们生病了,则有机会更持续地观察身苦。
比如,连续牙痛几天,如果慢慢观察与体会,
便会清楚的看到——
那个痛是依附在牙龈与牙齿上的,
然而牙龈与牙齿本身根本没有在疼痛,
身体仿佛只是个没有疼痛的机器人,
而是另有一个“疼痛的事物”潜伏在身体上。
我们将会清楚的照见乐受、苦受、以及不苦不乐受,
它们不是身体,而是另一个混入身体的部分。
重要的是,那类感受是正在被观察与被知道的,
跟身体是同样的情形。
——隆波帕默尊者
1999.06
https://www.dhamma.com/newcomerzh/
——称之为法
《禅修入门》连载之三
一旦清楚照见了身体只是
一堆不停变化的物质而不是我们,
这时就可以接着观察那个藏在身体里的部分——
这是更为微细的学习自己。
藏在身体里的很容易被体会到的那部分是:
有时觉得快乐,有时觉得痛苦,
有时候则是不苦不乐。
比如,当我们看到这个可以活动的机器人
来来去去,很快会看见酸、胀、痛、渴
或是这样、那样的苦,
它们一个时间段接着一个时间段的出现。
一旦那种苦过去,
就会有一段时间觉得舒服(快乐)。
例如,口渴了,就会有苦产生,
一旦喝了水,由口渴所生的苦便会灭去。
或者坐的时间长了会觉得酸、胀、痛,
觉得痛苦;一旦换姿势或挪一下位子,
酸、胀、痛便会消失,
我们会感到苦也跟着消失(又再觉得快乐)。
有时候我们生病了,则有机会更持续地观察身苦。
比如,连续牙痛几天,如果慢慢观察与体会,
便会清楚的看到——
那个痛是依附在牙龈与牙齿上的,
然而牙龈与牙齿本身根本没有在疼痛,
身体仿佛只是个没有疼痛的机器人,
而是另有一个“疼痛的事物”潜伏在身体上。
我们将会清楚的照见乐受、苦受、以及不苦不乐受,
它们不是身体,而是另一个混入身体的部分。
重要的是,那类感受是正在被观察与被知道的,
跟身体是同样的情形。
——隆波帕默尊者
1999.06
https://www.dhamma.com/newcomerzh/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不要相信你的念頭
不管你住在哪裡,
不管你去哪裡,
你這個心就在那裡。
如果你對它根本不能有一點掌控,
那麼你是和一個極其危險的東西在一起,
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會對它發生。
體內稍微有點化學失調,
心就極度憂鬱起來。
它似乎不能把自己從那個憂鬱裡拉出來。
或者,它開始出現幻覺。
心有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事,
大腦有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事。
如果你有足夠的念,
把自己拉出你的思維世界,
你就安全了。
如果你有足夠的念,
把自己拉出心作的任何事,
你就安全了。
我們講心對事物的執取,
心對事物的緊抓,
不過,並不是它有手去抓。
當它「執取」某事時,
只是說它在不停地想那件事,
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想。
放開那個執取,
意思只是,
你讓它停下來 。
你能夠做到讓它停下來的唯一辦法,
就是出離其外,
把它單看成內心的一個事件。
每一次一個思想出現,
這就是你的機會:
你是要跟隨它,
還是從它那裡退後一步?
那些思想也許是瘋狂的,
也許是你不該去想的,
不過,只要你能夠從它們那裡退後一步,
你就處在了一個良好的位置。
你現在退到的這個地方,
也許不如你希望的那麼徹底牢固,
但是它帶引你的方向是正確的。
如果你沒有這個地方,
根本就沒有安全可言。
根本沒有保護,
沒有大局角度。
沒有這個角度,
就沒有智慧,沒有洞見。
沒有洞見,
你就徹底沉浸在痴迷之中。
內心裡的事件,
並非都是先決的。
在每一個當下,
作出新決定、
做出新選擇的機會,
總是存在的,
但我們多數人放棄了那個自由,
只是一次又一次地
沿著同樣的舊模式在飄流。
我們需要學著認出自己可以退後一步,
看一看大局,
把自己從思維世界中拉出來的那種能力。
在修練過程中,
不管你退出的那一步,
時間似乎是多麼短暫,
每次你那麼做,
就是在強化內心的善巧習性,
那個習性,
實際上就是你的聖道。
~坦尼沙羅尊者(Thanissaro Bhikkhu)
不管你住在哪裡,
不管你去哪裡,
你這個心就在那裡。
如果你對它根本不能有一點掌控,
那麼你是和一個極其危險的東西在一起,
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會對它發生。
體內稍微有點化學失調,
心就極度憂鬱起來。
它似乎不能把自己從那個憂鬱裡拉出來。
或者,它開始出現幻覺。
心有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事,
大腦有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事。
如果你有足夠的念,
把自己拉出你的思維世界,
你就安全了。
如果你有足夠的念,
把自己拉出心作的任何事,
你就安全了。
我們講心對事物的執取,
心對事物的緊抓,
不過,並不是它有手去抓。
當它「執取」某事時,
只是說它在不停地想那件事,
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想。
放開那個執取,
意思只是,
你讓它停下來 。
你能夠做到讓它停下來的唯一辦法,
就是出離其外,
把它單看成內心的一個事件。
每一次一個思想出現,
這就是你的機會:
你是要跟隨它,
還是從它那裡退後一步?
那些思想也許是瘋狂的,
也許是你不該去想的,
不過,只要你能夠從它們那裡退後一步,
你就處在了一個良好的位置。
你現在退到的這個地方,
也許不如你希望的那麼徹底牢固,
但是它帶引你的方向是正確的。
如果你沒有這個地方,
根本就沒有安全可言。
根本沒有保護,
沒有大局角度。
沒有這個角度,
就沒有智慧,沒有洞見。
沒有洞見,
你就徹底沉浸在痴迷之中。
內心裡的事件,
並非都是先決的。
在每一個當下,
作出新決定、
做出新選擇的機會,
總是存在的,
但我們多數人放棄了那個自由,
只是一次又一次地
沿著同樣的舊模式在飄流。
我們需要學著認出自己可以退後一步,
看一看大局,
把自己從思維世界中拉出來的那種能力。
在修練過程中,
不管你退出的那一步,
時間似乎是多麼短暫,
每次你那麼做,
就是在強化內心的善巧習性,
那個習性,
實際上就是你的聖道。
~坦尼沙羅尊者(Thanissaro Bhikkhu)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居士:
我平時的心一直很昏沈,
這幾天聽法的時候也很昏沈。
自己想好,但是好不起來。
我平時也可以覺察到這個,
但還是很難接受。
阿姜巴山:
聽法的時候,
有時候覺得昏昏沈沈、迷迷糊糊,
沒有關係,只需要如其本來面目地知道。
心有痴,知道心有痴;
痴減少了,知道痴減少了;
心無痴,知道心無痴。
重點不在於心有痴還是無痴,
重點在於心是否保持中立。
心如果能保持中立,
所有的境界就都是平等的。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uddhakulsomsiri)
摘錄自「你要學外殼,還是學實質」
全文下載(繁體):https://my.pcloud.com/publink/show?code=XZlVsxkZf4SEJYvFpgmrIPX30jiPJudrPqy7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bmjERChwdp2JwKVfZwT1CA
我平時的心一直很昏沈,
這幾天聽法的時候也很昏沈。
自己想好,但是好不起來。
我平時也可以覺察到這個,
但還是很難接受。
阿姜巴山:
聽法的時候,
有時候覺得昏昏沈沈、迷迷糊糊,
沒有關係,只需要如其本來面目地知道。
心有痴,知道心有痴;
痴減少了,知道痴減少了;
心無痴,知道心無痴。
重點不在於心有痴還是無痴,
重點在於心是否保持中立。
心如果能保持中立,
所有的境界就都是平等的。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uddhakulsomsiri)
摘錄自「你要學外殼,還是學實質」
全文下載(繁體):https://my.pcloud.com/publink/show?code=XZlVsxkZf4SEJYvFpgmrIPX30jiPJudrPqy7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bmjERChwdp2JwKVfZwT1CA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生起的煩惱習氣,
實際上源自於
我們生生世世所積累的習慣。
就像每個人都積累了煩惱習氣,
但是當它要運作的時候,
它一定會先跟六觸接觸。
可能是和眼、耳、鼻、舌、身、心
(任何一個)接觸。
舉例來說,
突然我們想起一個人的臉,
它自己突然會浮現出來,
這是想蘊在運作。
當它突然呈現了,就開始想了,
這個人以前是怎樣怎樣的,
曾經怎麼好怎麼壞。
當我們去想,我們的心就會隨著
生起的想法而感到滿意或不滿意。
簡單地說它是一個觸。
當觸來觸碰到我們的心,
如果我們有隨眠煩惱,
假設碰到的是不好的觸,
一旦接觸了,
我們有容易生氣的隨眠煩惱,
這個隨眠煩惱,它一下子被觸碰到了,
就會造作出生氣來。
當生氣被造作出來的時候,
我們的職責是不隨順它。
不隨順它就是
不讓它籠罩我們的心,在身口上破戒;
不抗拒它就是,不去控制、壓制它,
比如,當生氣生起時然後就去壓制下去,
這個不要做。
生氣生起了,不隨順,不抗拒,
看著它們運作。
當生氣生起時我們觀察下,
身體是一部分,生氣的感覺在這裡,
有一個正在感覺的部分,
我們不斷地去感覺這個生氣,
觀察說它是恆常的嗎?
這個生氣,其實它就展現變化來給我們看。
一旦它變化然後它消失了,
就變成了中立安住的心。
這樣我們又再多得了一份利潤,
就是心方面的,是隨眠煩惱的習慣,
它造作煩惱習氣,然後它就虧本了。
如果我們這樣做,
不隨順,不抗拒,看著它工作。
我們就得到了利潤,
即我們的隨眠煩惱會一一減少。
另一方面,
當我們看到生氣的變化時,
我們可以開發智慧,修毗缽舍那,
看到它是無常、無法永遠存在、或者無法控制,
從三法印的任何一個角度去看待都可以。
因此當我們有煩惱習氣生起時,
這樣去做,不隨順,不抗拒,看著它運作,
這樣不斷地去學習。
如果我們不斷地這樣做下去,
習慣生氣的隨眠煩惱就會漸漸減少,
每一次及時知道都得到了利潤。
但相反,接觸後,
隨眠煩惱造作出煩惱習氣,
然後我們隨順了,
結果就是,這個煩惱習氣,
它受到了迎合,煩惱習氣就會增加。
這個隨眠煩惱,就是這個習慣,
就又增加了一個。
因此若順其心意,煩惱習氣就增加,
但若不隨順,不抗拒,不斷去看心的運作,
我們的煩惱習氣將慢慢減少。
~麥琪奧蘭努(Ajahn Oranuch Santayakorn)
實際上源自於
我們生生世世所積累的習慣。
就像每個人都積累了煩惱習氣,
但是當它要運作的時候,
它一定會先跟六觸接觸。
可能是和眼、耳、鼻、舌、身、心
(任何一個)接觸。
舉例來說,
突然我們想起一個人的臉,
它自己突然會浮現出來,
這是想蘊在運作。
當它突然呈現了,就開始想了,
這個人以前是怎樣怎樣的,
曾經怎麼好怎麼壞。
當我們去想,我們的心就會隨著
生起的想法而感到滿意或不滿意。
簡單地說它是一個觸。
當觸來觸碰到我們的心,
如果我們有隨眠煩惱,
假設碰到的是不好的觸,
一旦接觸了,
我們有容易生氣的隨眠煩惱,
這個隨眠煩惱,它一下子被觸碰到了,
就會造作出生氣來。
當生氣被造作出來的時候,
我們的職責是不隨順它。
不隨順它就是
不讓它籠罩我們的心,在身口上破戒;
不抗拒它就是,不去控制、壓制它,
比如,當生氣生起時然後就去壓制下去,
這個不要做。
生氣生起了,不隨順,不抗拒,
看著它們運作。
當生氣生起時我們觀察下,
身體是一部分,生氣的感覺在這裡,
有一個正在感覺的部分,
我們不斷地去感覺這個生氣,
觀察說它是恆常的嗎?
這個生氣,其實它就展現變化來給我們看。
一旦它變化然後它消失了,
就變成了中立安住的心。
這樣我們又再多得了一份利潤,
就是心方面的,是隨眠煩惱的習慣,
它造作煩惱習氣,然後它就虧本了。
如果我們這樣做,
不隨順,不抗拒,看著它工作。
我們就得到了利潤,
即我們的隨眠煩惱會一一減少。
另一方面,
當我們看到生氣的變化時,
我們可以開發智慧,修毗缽舍那,
看到它是無常、無法永遠存在、或者無法控制,
從三法印的任何一個角度去看待都可以。
因此當我們有煩惱習氣生起時,
這樣去做,不隨順,不抗拒,看著它運作,
這樣不斷地去學習。
如果我們不斷地這樣做下去,
習慣生氣的隨眠煩惱就會漸漸減少,
每一次及時知道都得到了利潤。
但相反,接觸後,
隨眠煩惱造作出煩惱習氣,
然後我們隨順了,
結果就是,這個煩惱習氣,
它受到了迎合,煩惱習氣就會增加。
這個隨眠煩惱,就是這個習慣,
就又增加了一個。
因此若順其心意,煩惱習氣就增加,
但若不隨順,不抗拒,不斷去看心的運作,
我們的煩惱習氣將慢慢減少。
~麥琪奧蘭努(Ajahn Oranuch Santayakorn)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我們以正常、平常、普通的心
去老老實實地觀那些境界和狀態,
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
忍耐著去觀。
根本沒有任何奧秘之處,
它是極其簡單的。
那些真正修行很棒的人,
是因為他們能夠持續不斷地看到境界,
也就是什麼?
也就是那些能夠
持續不斷地在發展覺性的人。
隨著不斷地去發展覺性,
看到越來越多的境界,
能夠記住非常非常多的境界,
然後在沒有任何刻意的情況下,
就都能夠自動地照見那些境界或狀態。
因此他一整天
身體動覺知,心動也覺知。
心在做什麼的時候,
他能夠有覺性地看見,
心裡有什麼感覺生起的時候,
他也能夠有覺性去及時地看見。
到了這一點,相信嗎?
什麼都會變得無比簡單,
因為根本不用做什麼。
清楚嗎?簡單!
剛開始的時候會有一些難度,
因為剛開始的時候
一定要有刻意的成分在。
還有在刻意的時候,
就依然是不對的時候,
因為那個時候真正的覺性並沒有生起。
但是一旦能夠記住非常多的境界和狀態,
覺性是自動自發的,
那個時候我們已經什麼都不用去做了,
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對了。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uddhakulsomsiri)
摘錄自「關於正確的禪定」
全文下載(繁體):http://pc.cd/wGF7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izpOznBdLIeFMqMt7Xec8A
去老老實實地觀那些境界和狀態,
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
忍耐著去觀。
根本沒有任何奧秘之處,
它是極其簡單的。
那些真正修行很棒的人,
是因為他們能夠持續不斷地看到境界,
也就是什麼?
也就是那些能夠
持續不斷地在發展覺性的人。
隨著不斷地去發展覺性,
看到越來越多的境界,
能夠記住非常非常多的境界,
然後在沒有任何刻意的情況下,
就都能夠自動地照見那些境界或狀態。
因此他一整天
身體動覺知,心動也覺知。
心在做什麼的時候,
他能夠有覺性地看見,
心裡有什麼感覺生起的時候,
他也能夠有覺性去及時地看見。
到了這一點,相信嗎?
什麼都會變得無比簡單,
因為根本不用做什麼。
清楚嗎?簡單!
剛開始的時候會有一些難度,
因為剛開始的時候
一定要有刻意的成分在。
還有在刻意的時候,
就依然是不對的時候,
因為那個時候真正的覺性並沒有生起。
但是一旦能夠記住非常多的境界和狀態,
覺性是自動自發的,
那個時候我們已經什麼都不用去做了,
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對了。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uddhakulsomsiri)
摘錄自「關於正確的禪定」
全文下載(繁體):http://pc.cd/wGF7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izpOznBdLIeFMqMt7Xec8A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所謂長大,就是學習與恐慌、焦慮、未知共處的旅程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4349?u ... ref=fbmain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4349?u ... ref=fbmain
Re: 強迫症的內觀認知療法~它就是如此~
無論生活如何逼人,
要相信,生命自有出口。
晚安,凡事放輕鬆,
盡力就好。
-
動人推薦《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http://bit.ly/2xwUNqm
要相信,生命自有出口。
晚安,凡事放輕鬆,
盡力就好。
-
動人推薦《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http://bit.ly/2xwUNqm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9 位訪客